English

从仁爱出发

2018-08-16 04: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调研手记】

  作者:李思贝(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学生) 

  绕过重重山路,我们来到了落松地小学的旧址。远远望去,一片荒地上长满恣意生长的杂草,掩映着一小片散砖乱瓦。这就是落松地小学原址,破旧,被时间侵蚀摧残。

从仁爱出发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报道

  我想象着曾经在这其中穿梭着的人,那个和这座平房一起跨越几旬的人。时间已经摧残了一座平房,但它仍然还在,就在离我十几米远的地方注视着这片地方。

  这是坚守吗?用一座建筑去衡量?用一段时间去衡量?用一块砖、一片瓦去衡量?

  对农老师而言,教师是一个结,紧紧地将他和这个村子联系在一起。

  32年对于农老师来说并不是痛苦的,也并不仅仅是由于崇高的信念——在他的叙述中他提到了,刚刚进村的时候他是十分抗拒的。但为什么在几年之后,即便是被调离岗位他依然会选择回到落松地小学?因为那时候农老师与整个村落之间已经有了某种感情联结——他爱着学生,爱着这个村落。

  当他渐渐地融入教育中后,他变得一天比一天伟大,在坚守32年的路上越走越远。他自己没有意识到日子正在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他仅仅是用自己的仁爱之心把原本沉重的32年变得轻盈而充满快乐。

  这种仁爱之心不仅让农加贵老师走过了32年,也让他变为一个合格、优秀的老师。

  在我的眼里,农老师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从不把教师当成一个简简单单的职业。在他眼中,教师代表了他要帮助孩子们读书的决心,代表着他要实现帮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梦想,代表着他对落松地的爱与奉献。这正是一个教师应有的情怀,小到一村一落,大到一家一国。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16日 08版)

[责任编辑:潘兴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