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煤海转型变花海 金山银山接踵来

2018-08-26 03: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煤海转型变花海 金山银山接踵来    

——江苏徐州贾汪区用生态修复助推经济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向裕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徐州贾汪,因煤而兴,因矿而富。煤,记载了这座城的繁华与荣耀。从1882年掘井建矿起,130余年,3.6亿吨的原煤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空灰蒙蒙,路上黑乎乎,到处脏兮兮。”长年的煤炭开采给贾汪留下了13.23万亩的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恶劣,土地满目疮痍。土是黑的,雨是黑的,就连雪,也是黑的。

  近年来,当地干部群众探索创新,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助推经济快速发展。

让百姓尝到甜头

  碧波万顷、水草丰茂、白鹭点点、游人如织……日前,记者走进贾汪区潘安湖湿地公园,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顿时映入眼帘。

  “最近天气热,游客还算少的,等天凉快了,这里挤都挤不动!”孙梅是一个个体户,在景区旁一直从事手工布鞋的销售生意,由于是手工制作,她的店铺吸引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光顾。

  孙梅笑着说,自己的小店已经开了6年,平时生意一直不错,旅游旺季一天最多能赚2000元。现如今在外打工的儿媳也回来了,一起做布鞋生意。

  湿地改造前,孙梅一家4口人守着5亩责任田。由于生态环境退化,粮食年年减产,自己和丈夫不得不外出打工供孩子上学……想起前前后后,孙梅不禁感慨。

  生态修复,要先让百姓尝到甜头。潘安湖街道党工委书记吴琼介绍,湿地改造后,衍生出旅游、餐饮、民俗文化等产业链,拉动了周围几十公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为周边千余名百姓提供了创收增收的机会。“沟壑变湿地,包袱变资源,我们在生态修复中让百姓率先尝到了甜头。”吴琼说。

  钱袋子鼓了,生活富足了,精神饱满了,煤海变花海,生态的藤蔓正在贾汪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舒展着。

  让企业扎下根子

  宜居宜商,“居”字在前,“商”字随后。生态修复之后的环境改善,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深扎在贾汪区这片经济沃土。

  在徐州工业园区,高标准的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很难让人联想到,这里曾经是大片的工矿废弃地和采煤塌陷地。而现在,这里建成了10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六横七纵”13条道路,汇聚了金海科技产业园、中建科技装配式建筑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向塌陷区要生存空间,生态修复逼着我们不得不这样做。”贾汪区国土局工业园分局局长周海滨介绍,运用粉煤灰注浆、煤矸石填充等技术手段,用最集约化的方案,把塌陷地改造纳入到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中来。“这样一来,相当于增加了数千亩的可用土地,这才有我们招商引资的前提。”周海滨说。

  在生态修复方面,凭借国家“双修”试点城市的政策优势,贾汪区加大财政投入、余量资源利用、社会资本参与等,积极探索矿地融合发展新模式。不仅如此,为了彻底还清“生态旧账”,贾汪区还针对全区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治理任务重的现实困难,编制了全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整体方案,探索环境治理的新路径。“目前已投入资金9000万元,恢复矿山土地面积2000亩,极大地改善了招商营商环境。”贾汪区国土局局长权刚说。

  探索转型升级

  一步一个脚印,过去的“生态短板”变成了如今的“生态样板”,成了反哺贾汪人的摇钱树、致富经。贾汪区仍在蓄力思考,如何避免再走老路,如何让经济也注入生态动力?

  在徐贾快速通道西侧,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新校区的建设工作给出了答案。从去年开工至今,一期工程主体已接近完工,基本具备满足3000名新生的入校条件。很难想到,这处建筑面积达31万平方米、总占地1000亩的建筑群,竟然也是在原采煤塌陷区上建起来的。

  “不仅是科文学院,我们汇聚众多高校资源成立了潘安湖科教创新区,这里将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科教中心。”贾汪区副区长赵志刚介绍,依托科文学院吸引外地高校和国际学校等资源进驻,能够更好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生态修复给贾汪带来的是系统各要素的全面发展。“总书记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只要敢想敢干,这篇文章我们完全可以做好。”贾汪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克表示。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26日 02版)

[责任编辑:张悦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