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课本里的江西

2018-09-02 02:5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胡晓军

  又逢开学时节。

  休憩了一个暑假的中小学校园,再次充盈起脉脉书香、琅琅书声。一册册崭新的课本,被孩子们捧在了手中。

  课本,也即教科书,是民族智慧和文化延续的载体,是一代又一代孩子接受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塑造其精神品格的重要模具。对中小学生而言,语文课本尤其如是。

  而翻开各个年级的语文课本——从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到常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仔细阅读,人们会发现,其间竟蕴含着如此多的“江西元素”。

课本里的江西

大井新貌(中国画)陆俨少

课本里的江西

瑞金红井。郭晶摄/光明图片

  千百年来,钟灵毓秀的赣鄱大地不仅哺育出了陶渊明、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宋应星等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也引来了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周敦颐等众多诗文巨擘游历留驻。自古以来,文化大家们在这里放歌山水,记叙游踪,敷陈掌故,抒发情怀,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优美文字。其中的一部分,被印入了各年级语文课本,被无数学子吟哦诵咏,启开心智,浸润心灵,相伴成长,相伴一生。

  这一篇篇经典的传世名作,在课本当中,用疏朗的线条勾勒出了一个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交相辉映的江西——并非所有的省份,都能享有这样的殊荣。

课本里的江西

庐山高图(中国画) 沈周

课本里的江西

仿庐山高图(中国画·局部) 张大千

  课本里的江西,是雄壮美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课本里的江西,是变幻神奇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

  课本里的江西,是奇崛险峻的——“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苏轼《石钟山记》,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2册《一朵午荷》,第20篇)。

  课本里的江西,是开阔旷达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3册《生命进行曲》,第16篇)。

  课本里的江西,是恬淡静谧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课本里的江西,是凄美悱恻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第3册,第6课)。

  课本里的江西,是温情喜悦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风光、风物、风貌,情感、情境、情怀,流淌成独具魅力的赣文化风情。

  这一篇篇经典的传世名作,在课本当中,用隽永的文字描绘出了一个色彩艳丽明快而内涵厚重的江西。

  课本里的江西,是令人神往的绿色家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第5册,第2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

课本里的江西

滕王阁图(中国画·局部) 吴淑娟 

课本里的江西

滕王阁序(书法) 曹波明

  课本里的江西,是令人感佩的古色厚土——“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第5册,第4课);“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气节与风骨,在这里凛然呈现。

  课本里的江西,是令人景仰的红色摇篮——“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吃水不忘挖井人》,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朱德的扁担》,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血脉,在这里传承赓续。

课本里的江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内页) 资料图片

  红色、绿色、古色汇聚而成的“三色文化”,成为江西如今最亮的品牌、最大的优势、最深的底蕴。

  寻访于如今的江西,井冈山挑粮小道、瑞金沙洲坝红井、庐山秀峰瀑布、九江琵琶亭、湖口石钟山、泰和快阁、南昌滕王阁、上饶秀美乡村……一处处游人如织的景观,与一篇篇课文相印证。

  王勃在千古名篇《滕王阁序》里,曾用“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来描述江西。

  如今,这里的人们正齐心协力,共绘着新时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新画卷。

  或许,他们今日的生动实践,在将来的课本中也会成为醒目的一页。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02日 10版)

[责任编辑:白丽克孜·帕哈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