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宋喜群 王建宏
“哎!花儿满山连满川,我们的河西村开花牡丹,山美让黄渠穿过了南川,我唱出了罗山脚下的少年……”初秋的一个周末,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河西村的文化活动中心挤满了人,听村民李金刚漫起“花儿”。
婉转嘹亮的“花儿”声中,浮现出美丽的山乡景色,饱含着这片土地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亢欢快的“花儿”声中,展现着村民的精神风貌,传递着深沉持久的文化力量。
近年来,宁夏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扶产业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弘扬文明新风,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扶贫,用文化力量筑牢脱贫富民的底子,厚植乡村振兴的里子。
8月20日,盐池县青山乡旺四滩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位老人围在一起下棋、聊天。
“这里还有老年饭桌,我们在这里,儿女都放心。”68岁的陈志高说,院外的菜圃里还种有辣椒、白菜等各种蔬菜。
“家里有33亩旱地,在村里打扫卫生每月450元,养老金每月170多元,再加上退耕还林和生态直补资金,一年收入能有10000多元。”陈志高向记者算着自己的收入。
2017年,原本是建档立卡户的陈志高一家脱了贫,开始了致富奔小康的新生活。
“依托村文化活动中心,我们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还通过建立文化专管员,把新思想新文化送到百姓心坎上。”青山乡副乡长贺满栋说。
今年5月,宁夏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小康助力脱贫富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聚焦自治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文化短板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明确提出,实施农村劳动力“拿证提升”工程,培育新时代先锋模范,选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人文城乡、美好生活”等主题活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培育弘扬文明新风。
“要以文化小康助推全面小康,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永清表示,宁夏将进一步创新思路举措、提升服务效能、完善供给方式,建设具有宁夏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在青山乡猫头梁斗沟子自然村,利用自家宅基地,发挥自己设计专长,陈麒宇家的文化大院拔地而起。西北特有的民居风格、明亮艳丽的蓝色为文化大院增添了几许韵味。
从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到文化大院,从村民示范性文化室到民间文艺团队,宁夏从各个层面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先后在贫困地区建成9个县级公共文化场馆,在建7个市县级公共文化场馆;建成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24个,累计扶持建设示范性文化室、民间文艺团队、文化大院600多个。目前,宁夏已实现606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未来将继续对555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改造提升。
宁夏文化厅厅长宋建钢表示,宁夏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上下功夫,每年送戏下乡1600场以上、农村电影放映4万场以上,实现公共文化场所“无障碍”“零门槛”开放。
为实现文化产业扶贫目标,宁夏充分发挥自治区政府投资基金的作用,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管好用好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筛选确定贫困地区扶持重点文化企业34家、重点项目25个,建立企业档案信息库,分类指导,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群众脱贫。
同时,宁夏打造特色文化,坚持把富民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以文化创意设计推动剪纸、砖雕、刺绣等非遗产品转化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依托当地民族民间特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带徒授艺;建设市、县(区)特色文化资源库,扶持发展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完善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