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孔子的衣食寝

2018-09-08 03:1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陈晓霞(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

  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离不开衣食寝。或许因为司空见惯、普通平常,衣食寝通常被人们看作是生活琐事。然而,在儒家经典中却有不少篇幅记载了孔子关于衣食寝的言行。这其中蕴含的意义值得解读,从中所体现出的价值值得关注。

孔子的衣食寝

《孔子圣迹图·儒服儒行》 资料图片

  

  在衣着中,冠为衣之首,冠亦为礼所重,因为“冠者,礼之始”(《礼记·冠义》)。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论语·尧曰》)衣冠整齐端正,目光严肃庄重,使人望而生畏,是“威而不猛”的正人君子的风度。冠礼体现于日常生活中,因人的身份、地位、所处场所和年龄不同而异,对此,孔子严格依礼而冠。按照当时的礼制,孔子在未成年之前不戴冠,在二十岁成年时,必须举行加冠之礼。“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礼记·儒行》)章甫是殷商玄冠之名,属于一种由缁布做成的礼冠。夏、殷、周三代的冠制分别为毋追、章甫、委貌,各不相同。孔子成年后尚未入朝为官,又旅居宋国而冠章甫之冠,这是殷之成年男子所冠。宋国乃是孔子先祖之国,故以冠章甫之冠既表明推崇殷朝冠礼,又表达追念先祖之意。孔子在鲁国入朝为官后,处在最高职位时,按照周朝礼制着大夫冠。孔子在为官期间,经常头戴皮弁,皮弁系白鹿皮做的尖顶皮帽,造型像两只手掌相合,名为“弁”,在皮弁上饰以三色的彩玉。

  衣服是衣者身份地位的象征,衣着的选择要遵守礼制的要求,做到衣着得体。《论语·乡党》记载,“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穿上君子之服,当思如何使言辞不离仁义,当思如何躬行,而后仁义之德沛然充满全身。按照服制的要求,颜色搭配时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黑色的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皮袍,配黄色的罩衣。衣着除能御寒保体外,选择上宜与季节相适应。夏天的服装讲究不同布料质地的搭配,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时,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居家与外出公务的礼仪要求不同,穿着不同,款式不同,斋祭时则有明衣。而平常在家穿的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当然,如果在家招待客人,就要穿戴整齐,睡觉一定要穿着睡衣。孔子的衣着主要包括弁服、冕服、深衣、裹服和单衣等,其中,孔子非常推崇深衣,因为“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礼记·深衣》)。深衣是礼制的一部分,是君子人格的象征,同时符合规、矩、绳、权、衡五种法度,其寓意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孔子依礼而衣,非礼不衣,衣着得体,穿着始终符合服制要求。孔子一生的穿着正是实践服装礼制的典范,也是一代圣人高尚仁德的最好体现。

  

  孔子以饮食协调人际关系,体现着忠君、尊长、孝亲的仁爱美德。孔子饮食中祭祀是必不可少的礼仪。“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论语·乡党》)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孔子在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论语·乡党》)君赐食物,必正席而尝之。君赐生肉,必煮熟而荐之先祖。君赐活物,必畜养不杀。侍奉君食,君祭时,自己先尝。这是对国君的尊重,也是对祖先的尊重。“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礼记·射义》)先秦乡饮酒时必须遵守尊卑长幼顺序,违序即违礼。孔子说:“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礼记·曲礼》)即长者不饮尽杯中酒,少者不得饮。“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乡党》)举行乡饮酒礼,必得让长辈先出,然后自己才出,以示尊老。在孔子看来,饮食绝非简单的吃喝,它体现的是一种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体现的是神人、尊卑、长幼关系。“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若是席子没有摆放端正,孔子是不会坐下的。孔子尚礼,非常注重礼仪细节。“有酒食,先生馔。”(《论语·为政》)遇到好饭菜时,孔子总是让年长者先食用。“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孔子在宴席上饮食时不说话,尤其做客时决不边吃东西边说话,这对主人不礼貌,对自己身体健康也不利。可见,孔子的饮食,体现着儒家的仁德思想和健康智慧。

  饮食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饮食者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孔子提倡饮食有节。饮食有节,既有数量要求,更有质量要求,是否可食,必须慎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食不语,寝不言。”“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论语·乡党》)在食材的选择上,孔子选择色正、味正、新鲜的食材。食材加工工艺影响着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粮食舂得精,鱼和肉切得细,有助于消化吸收,食材的烹调加工要恰到好处。饮食要多样化,以求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食物应当以五谷杂粮和蔬菜为主,肉不宜多吃,酒以适量为宜;一些生姜之类的食材要常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不宜多吃。进食要有规律,按时饮食。孔子的饮食有节观点,既符合礼制思想,又科学养生,对现代人具有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守礼,就寝也不例外。孔子指出“寝不尸”与“寝不言”:“寝不尸,居不容。”(《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如果把寝作“睡觉”和“卧息”即“躺着休息”之意,目的是通过休息或睡觉方式来恢复精力和体力,就要采用生活中的礼仪,其核心就是“不尸”。“尸”乃曲胫而“坐”,一方面是指春秋时期的坐姿,即“屈着两膝,膝盖着地,而足跟承着臀部”的象形;另一方面是指“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尸”在代死者受祭祀的时候,面容神色须矜持端庄。“寝不尸”,指的是睡觉的时候,不要以“祭尸”之坐姿睡,也不要保持“矜庄”的姿容。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睡眠时要躺在床上,身体要放松、舒适。“寝不言”,即睡眠前不宜谈笑,以免中枢神经兴奋导致失眠。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对“寝不言”的解释是:“寝不得语言者,言五脏如钟磬,不悬则不可发声。”可见,卧而言语发声,有损于五脏之气,有碍于健康。居不容是闲居的方式,孔子毕生克己复礼,礼仪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居家礼仪不同于做客和会客的礼仪。如果是闲居,就采用放松心情和身体的方式,这无疑对健康是有益的。蕴含在孔子寝中的奥秘就是生活状态的礼不同于工作状态的礼,礼要因地因时制宜,人要劳逸闲适结合。

  适时而寝,不可“寝处不时”。如果“寝处不时”就会被疾杀之。适时当然就包括一天中最佳入睡时间。在一天当中,何时就寝最适宜?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不提倡“昼寝”。

  孔子依礼衣食寝,做到了衣着得体,饮食有节,适时而寝,这既是蕴含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智慧,又是对礼的一种践行。孔子通过衣食寝体现着尚礼、守礼的圣人风范,践行着儒家中庸思想和高尚仁德,体现着忠君、尊长、孝亲的仁爱美德。孔子的衣食寝是人们在新时代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大健康的智慧源泉。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08日 11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