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记录】
为人民写真 为时代造像
——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侧记
光明日报记者 闫汇芳 光明日报通讯员 唐瑜
清华大学上课的学生、站在自己承包地上的小岗村农民、北京永定门前飞驰的复兴号列车、“蛟龙号”的第100潜……216幅摄影作品铺展而开,让人们穿过40年时间的长廊,徜徉在以百姓视角诠释的国民影像图志里,感受到真真切切的烟火气息。近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
1978年1月16日,参加全国科技规划会议的专家们在闭幕会上听总结讲话。这是继1956年、1962年两次科学规划会议之后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科技规划会议。刘恩泰摄
2017年6月6日,在广东珠海拍摄的港珠澳大桥。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正式贯通。这也意味着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实现了主体工程全线贯通。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长55公里。梁旭摄
2018年4月12日,在南海举行的海上阅兵式中,辽宁舰航母编队精彩亮相。这是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阅兵后的第二天,辽宁舰领衔的航母编队远赴西太平洋开展远海实兵对抗演练。张雷摄
1979年,清华大学77级学生在上课。1977年,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这一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共570万人,录取率仅为5%。2017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共940万人,录取率达74.46%。知识改变了一代青年的命运,而他们也改变了中国。顾德华摄
1979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农民严俊昌、严立学、严立坤站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1978年11月24日,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悄悄搞起了农业“大包干”,“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些农民当时没有意识到,他们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汪强摄
1980年,山西省左云县上张家坟村,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天津诞生。截至2016年底,我国家庭电视用户4.23亿户,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9%。王悦摄
1984年,安徽省合肥市工人文化宫,人们跳起集体舞。改革开放后,集体舞带着青涩、含蓄,带有交谊的元素,与穿喇叭裤、拎录音机跳迪斯科舞形成鲜明对比,是那个时期年轻人的又一集体记忆。马昭运摄
1986年2月,第一批中央讲师团的成员刘建军(左一)、吕利民(左二)在山西省吕梁地区离石县坪头村的学生刘志英家家访。1985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从党政机关抽调干部,参加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1985年到1988年,共派出近5万人。刘宇摄
1978年至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走过40年历程。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千百万普通人以他们自己的视角,用影像真诚记录着这40年的历史。在没有刻意修饰的镜头里,历史不仅是一场场重要会议、一个个伟大工程,也是普通百姓的柴米油盐和悲欢离合、是工地上一个个汗流浃背的身影、是流水线上一张张年轻专注的面孔、是课堂上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
如果把每张照片比做一个窗户,那么通过这些窗户,你将“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现场,在目睹中国发展奇迹的同时,也感受到每一位普通中国人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在参与策展的陈小波看来,此次展览意在做一个不只是给摄影师看的展览、一个关乎40年中国摄影者担当的展览、一个引领观者走到历史深处的展览、一个站在国际视野看中国发展的展览……为此,展览现场特别铺设有一条“时光隧道”,一张张摄影作品将中国改革开放中重要的历史瞬间定格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伟大的中国人民40年来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壮丽史诗。在这些优秀的作品中隐含着两条主线,一条是这40年里国家的改革发展、百姓的命运变化,另一条则是中国摄影家在这40年里的创作和担当。
1990年夏,陕西省西安市郊区的百姓观看“喜迎亚运”游行活动。当年9月22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中国老百姓爱看热闹,锣鼓一响,倾城出动。潘科摄
1993年2月,辽宁省大连市姚家驾驶员培训中心,机动车移库考试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中的汽车不足200万辆。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17亿辆,汽车驾驶人达3.42亿人。王大斌摄
1994年7月14日凌晨,时任辽宁省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右二)与随行人员手挽手在洪水中前进。当日1点多钟,张鸣岐一行11人在勘察大凌河险堤灾情时被洪水冲散,张鸣岐不幸牺牲。这张照片是他留下的最后影像。朱大伟摄
2009年3月,中国石油勘探队的队员们在新疆塔里木油田最深处勘探油气。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没有通讯信号。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石油需求不断增加,为破解这个难题,需要寻找更多的油气储量。于文国摄
2018年5月23日,河北省安新县,一艘满载的摆渡船驶离码头。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刘英毅摄
2014年9月1日,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进行数字采集工作。2016年,“数字敦煌”网站上线,包含30个敦煌洞窟的高精度数字图像和虚拟漫游节目。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说,这项工作就像“用照片留住少女的青春”。陈斌摄
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举行。这是我军首次举行以庆祝建军节为主题的阅兵,是我军革命性整体性改革重塑后的全新亮相。范显海摄
2017年秋,中国自主研发的标准动车组复兴号飞驰在北京永定门大桥。2017年6月25日,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于26日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原瑞伦摄
2017年6月11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出水。这是“蛟龙”号出海以来的第151次下潜,也是“蛟龙”号自2013年开展试验性应用航次以来的第100潜。当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雅浦海沟进行下潜,最大潜深6583米。刘诗平摄
2017年4月,C919首飞机组在上海亮相。2017年5月5日,我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C919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万全摄
2018年7月27日,上海洋山深水港,“中远荷兰”号集装箱船在进行装卸货作业。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之际,“中远荷兰”号也将迎来5岁生日,开启新征程。吴嘉林摄
2017年6月7日傍晚,游客们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尖沙咀观光平台留影。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20年来,共和国的特区与祖国同舟共济,创造了耀眼的“香港奇迹”,在“一国两制”的探索中刻下了深深的“香港印迹”。秦晴摄
展览现场人头攒动,人们在一幅幅经典之作前驻足观看。解海龙正在为现场观众做义务导览,他的希望工程纪实作品《大眼睛》让大家开始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这张照片是朱大伟给张鸣岐留下的最后影像,我当时也在现场。”解海龙声情并茂地讲述《生命的最后瞬间》背后的故事。照片上时任辽宁省锦州市委书记的张鸣岐与随行人员手挽手在洪水中前进。前一天,辽宁省锦州市、朝阳市等地普降暴雨,大凌河洪水陡涨。张鸣岐组织军民奋力抢险。次日凌晨1点多,张鸣岐一行11人在勘察大凌河险堤灾情时被洪水冲散,张鸣岐不幸牺牲。
86岁的茹遂初,是参展人中年龄最长的。他在1982年拍摄的北京地铁1号线,曾是北京十大建筑之一,而如今北京22条地铁已经作为关键的交通枢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抽象的文字不一样,图片是形象地传递信息。我是时代的过来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发展,而作为摄影人就是要发挥作用,为时代写真。”茹遂初说。
在观众群中出现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的身影,他参演的经典话剧《茶馆》第二代演员合影留念由史春阳拍摄,是展品之一。看到王福春作品《火车上的中国人》的时候,濮存昕颇有感慨:“那个时代,火车承载了很多中国人的人生,也包括我。16岁,我就是坐着这样的火车奔赴北大荒,开始了人生旅途的一站。”
“40年来,摄影工作者与国家、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留下珍贵的图像记忆,未来的中国社会必将迎来更加激动人心的发展变化,摄影艺术也必将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中承担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