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乡村振兴的“小岗样本”

2018-10-17 04:3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光明日报记者 邱玥 常河 姜奕名

  40年前,为了吃饱肚子,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立下生死状,将集体土地“分田到户”,一举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序幕。

  40年后,从土地规模经营到集体产权制度再到美丽乡村建设,小岗人依然勇立潮头,走在新一轮农村改革最前沿,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由此徐徐展开。

  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让农业强起来

  秋收时节,小岗村一块块整齐的稻田里,饱满的稻穗沉甸甸的,稻浪滚滚,美不胜收。

  “1979年也是这样的好收成,满地的麦子,连天加夜地抢收。”75岁的严金昌是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2015年将家中35亩土地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

  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分到的田地,为什么又要流转出去呢?严金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地一年每亩地收成大约800元;流转出去每亩地租金收入800元,还能解放劳动力。”现在,他和家人经营起小饭馆,一年纯收入10多万元。

  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土地流转行列。耕地不断集中,规模经营兴起。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凤阳县被确定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县。“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在将土地确权颁证后,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分散的土地被整合起来,规模效应显现。

  “没想到今年收成这么好。”在500多亩的现代化水稻生产基地,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驻小岗村技术负责人赵明武一边查看水稻长势,一边感叹。

  “小岗村原本就有很多水稻种植,但很分散。”在赵明武看来,要实现现代农业产业的一体化和品牌化就必须形成一定规模。过去由“合”到“分”,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如今由“分”到“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北大荒的农业种植技术恰好能与小岗村农村改革的需要相结合,大丰收就是最好的证明。”赵明武说,沿着高效农业的路子走下去,农业就能成为有奔头儿的产业,“希望明年能帮村里带出几个种植能手”。

  以“三变”改革为着力点让农民富起来

  今年年初,许多村民在务农、务工或经商收入外,还多了村集体分红。

  2月9日,在大包干纪念馆门口,小岗村举行村集体资产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大会,4288位村民作为股东每人首次领到350元分红款。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我们大力推动的一项重点改革。”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去年村里实施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三变”改革试点,推动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经过成立组织、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配置股权,成立了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村民都成为村集体经济的股东。

  从40年前“户户包田有地”,到如今“人人持股分红”,小岗村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去年,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与北京恩源科技、安徽农垦集团等企业开展合作,经营效益比较好。实现集体经济收入820万元,同比增长20.6%。”李锦柱说。从“分田”到“分股”再到“分红”,新时代的小岗村深化改革不停步,迈出增加农民收入、振兴乡村的新步伐。过去村集体家底不清、机制不顺,资产“睡大觉”;改革后产权清了、机制活了、集体强了,强村富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让农村美起来

  小岗村俨然是一座现代化新农村。“凤阳县小岗村”的门楼矗立在村西头,门楼下笔直宽敞的友谊大道,村两边一栋栋徽派建筑风格小楼,农家乐、农村电商等招牌随处可见。

  “和40年前比起来,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严金昌感叹。曾经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政府统一规划的简约徽派建筑,坑坑洼洼的砂石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马路,村里的环境越来越整洁优美。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村时强调,“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

  改善民生,小岗村一步一个脚印。以村组道路、人畜饮水、产业开发、村容村貌等为主的民生工程项目逐一落地,4300亩高标准农田打造有机农业,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小岗村卫生服务中心等重点工程加速推进。

  硬件充实了,软件也要跟上。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小岗村完善小岗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建立教师生活津贴补助、教育教学奖励制度;继续为村民购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农业保险;举办农民丰收节活动,开展首批引智上岗博士聘任等活动。

  如今的小岗人,日子过得宁静而恬美。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17日 07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