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景德镇:内外兼修 脱胎换骨

2018-11-07 06:0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胡晓军

  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一个在中华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声誉卓著的名字。这座城市延续千年窑火铸就的陶瓷文化,一直都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独特名片。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好陶瓷文化,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的沟通交流,让古老瓷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景德镇确立了“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保护生态家园、建设旅游名城,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的发展定位,坚持科学与艺术结合、文化与经济结合、传承与创新结合、民族与世界结合,着力讲好以陶瓷文化为特色的中国故事,加强与世界对话,传统陶瓷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成为世界陶瓷文化的优秀引领者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者。

  走进景德镇,一街一景、一巷一品、一桥一形,或是瓷质,或是瓷形,或是瓷事,陶瓷文化无处不在。景德镇以瓷为魂,把彰显陶瓷文化元素和底蕴这一宗旨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在城市改造中,景德镇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创新的原则,将里弄文化与陶瓷文化相结合,通过实行全域化规划、景区化建设、精细化管理,景德镇告别了“草鞋码头”的历史,成为美丽宜居的生态家园。

  绿色发展理念灌注在景德镇发展的全过程中。景德镇高度重视陶瓷产业的节能环保,实现了“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一方面,加快制瓷技术革新,逐步淘汰柴窑、煤窑,并推广废瓷废料回收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技术陶瓷、手工制瓷,探索出以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城市转型的模式。同时,推动陶瓷生产向园区集中,统一规划和管理,加强陶瓷企业污染防治。2017年,景德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7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1.4%,地表水Ⅰ至Ⅲ类水质断面达标率为93.8%,饮用水各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重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

  景德镇拥有数量众多、保存完好的陶瓷文化遗存。2015年开始,景德镇把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列为全市的“一号工程”,并对遍布全城的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等文化遗存实施系统性保护修缮。目前,景德镇正在整体活态复苏1000年陶瓷文化遗迹、600年御窑文化遗址和100年陶瓷工业遗存,着力打造具有“世界风范、古镇风韵、时代风貌”的陶瓷文化遗产样板区。

  此外,景德镇还拥有大量的手工制瓷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9年开始,景德镇相继复烧了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等历代典型瓷窑,相继建设了陶瓷博物馆、陶溪川、三宝瓷谷等一批独具特色又充满活力的文化传承基地。景德镇的陶瓷教育、科研、文博等机构与生产制作陶瓷的企业、作坊共同唱响陶瓷技艺传承的协奏曲,一大批年轻的传统技艺传承人脱颖而出。

  用融合撬动陶瓷行业,景德镇大力实施“陶瓷+”战略,保护、放大、用好世界瓷都这个品牌,把品牌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陶瓷文化融合发展,培育了“陶瓷+创意”“陶瓷+聚集区”“陶瓷+互联网”“陶瓷+旅游”等新型业态。正是通过系列“陶瓷+”的融合发展,景德镇着力打造陶瓷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推动陶瓷文化产业形成“从无序到有序、从分散到集中、从低端到高端”的发展格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景德镇先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21个产瓷地建立友好城市关系,进行战略合作,每年对外交流活动多达千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3万多名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和陶瓷爱好者在景德镇创新创业创作。文化共创共享、开放包容的理念,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和扶持政策,不仅吸引了众多“景漂”,而且让一大批从景德镇走出去的企业家、学者、艺术家纷纷回到景德镇,形成“景归”现象。

  通过塑形铸魂,瓷都景德镇从建设到管理、从形象到功能、从面子到里子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以更年轻的姿态,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会点上,重新闪耀千年荣光。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07日 10版)

[责任编辑:孙满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