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带着乡亲们脱贫奔小康

2018-12-03 06:3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阿克苏乌什县前进镇托万克麦盖提村驻村工作队——

带着乡亲们脱贫奔小康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真没想到,工作队来了后,教我怎么种木耳。我第一次尝试后,就收获了1万元。仅仅4个月时间呀,我的生活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说话的人叫图妮莎汗·居麦,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托万克麦盖提村的农民,因为丈夫生病去世,家庭陷入贫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工作队来到村里后,将她纳入第一批试种木耳的农户,帮她摆脱了贫困,她脸上又一次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托万克麦盖提村因为农业基础建设欠账太多,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也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村。2017年工作队入驻后,攻坚克难,主动作为,在全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同时,践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念,会同水利、农业等部门的技术专家,深入调研当地情况,探索出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为两轮,以“基础配套”为横轴的扶贫思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驻村工作队队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部务委员李科琼说:“托万克麦盖提村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大,粮食作物收成不好。但技术专家调研后发现,这里地处中纬度,中高海拔,气候凉爽,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林下食用菌种植。正是看到了这种优势,我们引进了林下黑木耳种植项目,引导村民种植黑木耳,成为我们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6户村民经过动员后,成为第一批种植黑木耳的试点户。从教怎么种,怎么管护,到教怎么控制温度、湿度等所有的环节。两个月后,这6户村民平均增收就达8500元。这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有了摆脱贫困的信心与决心。所以当今年再打造13.5亩黑木耳林下种植科技攻关示范基地时,13户村民主动要求加入,没有被批准加入的村民还闹起了“小情绪”,不断地找工作队,希望把自己也列入其中。

  在村里的菌棒厂里,每天的生产都在正常进行,工人都是村里的农民,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们都成了熟练的工人。粉碎木料、装袋制棒、接种菌苗、养菌,所有环节都一气呵成,井然有序。

  李科琼笑着说:“你现在看到的只是我们建的第一期的菌棒生产厂,每天只能生产3000棒,远远不能满足村民们的生产需求。所以我们在村里专门划出一块地,正在建设一个黑木耳生产繁育中心,引进了日产两万菌棒的自动化生产线。它建成后,生产的菌棒将可以满足整个乌什县村民种植黑木耳的需求。这样不仅仅是我们托万克麦盖提村,整个乌什县黑木耳种植都将走上正规化道路。”

  在工作队的牵头下,托万克麦盖提村今年4月还成立了黑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龙头企业+贫困户+基地+合作社生产方式。同时积极申请、注册了地理标识,为产品办理了有机食品认证,注册了“七村木耳”品牌。李科琼说:“今年,我们将村生产的一吨‘七村木耳’带到了第六届亚欧博览会上,一下成了众人关注的产品。高校、大型超市等与我们签订了20吨的销售合同,与福建、广东等内地客商达成30吨的签约意向。”

  在村民约尔麦提·如孜家门口,这位年轻人笑盈盈地望着我们。别看他只有26岁,现在每年的收入可是很高。“我在核桃厂里当工人,有2000元的收入。还种了2000棒黑木耳,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农闲时再出去打打工,还有5000元的收入。现在我正忙着和对象商谈结婚的事呢。”他说。

  约尔麦提·如孜说的核桃厂是托万克麦盖提村的又一大就业亮点。这个村种植有大片核桃,但过去仅靠销售单纯的核桃,农民挣不上什么钱。工作队来了后,经过认真调研与分析,决定成立一个核桃深加工厂,专门生产“枣夹核桃”产品。

  “核桃深加工甚至不需要来厂里上班,在家里就可以完成,这让更多的农民加入到核桃生产中。这样,仅菌棒厂和核桃深加工厂我们就解决了100多位村民就业问题。随着村里土地清理工作的深入,基本建设项目多了起来,我们又组织56名村民成立了施工队,承包村里黑木耳拱棚建设等基本建设项目,动员32名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在村里开设的便民巴扎里,开设了理发室、凉皮店、打馕店、快餐店等服务性营业场所,收入均在万元以上。我们还组织了120人到建筑工地务工,为28名贫困人员解决了协警、护林员等岗位,组织235名村民去乌鲁木齐市、阿克苏市务工,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李科琼说道。

  如今的托万克麦盖提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道路平整宽阔,庭院规划整齐,工厂生产繁忙,学校书声琅琅,人人脸上露着幸福的笑容。对此,李科琼说:“村组干部工作起来更加积极尽责了,为群众服务的劲头更足了,群众的满意率也更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强了。最关键的是,我们为群众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好办法,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努力,生活有了巨大改善,坚定了他们跟党走的信心。脱贫攻坚必须做到组织有力量,动员有抓手,经济有实力,心中有群众。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措施,激发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村里形成了你追我赶、力争上游、主动致富的良好氛围。”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03日 10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