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仕武(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5年工作做出具体部署,是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对于培育亲农爱农兴农的优秀管理者、知识技能武装起来的职业农民、服务乡村振兴的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为乡村振兴破解难题的科研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而这需要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协同发力。
培养青年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理想情怀。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和方向。目前,我国农村后备劳动力出现断层,年轻人不想务农、不爱务农、不会务农的现象较为突出,“明天谁来种田”“谁来建设乡村”等现实问题已经摆在面前。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育青少年扎根乡村奋斗出彩的理念,为乡村振兴所需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奠定思想认识基础。中小学教育是奠定人生理想和梦想的关键时期。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从校园媒体宣传、主题班会、课堂教学上讲解党和国家为乡村振兴规划的美好蓝图,提高他们对乡村振兴重大意义的认识;将参加农业劳动或乡村社会实践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兴农、爱农的认知和情感;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乡村、体验乡村生活,激发他们热爱乡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理想情怀。此外,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落实《规划》要求,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享有有质量的教育;科学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乡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强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培训,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培育各群体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技能。乡村振兴离不开各类技术人才,而不同类型的技术人才需要不同教育主体来培养。《规划》提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为此,要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具有招生起点低、人才培养周期短、毕业生就业要求低的特点,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着独到的优势,能有效培养乡村振兴中急需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以及物流、营销、餐饮旅游等行业从业人员。高等职业院校相比于中等职业学校具有层次高、专业多、毕业生岗位迁移能力强的优势,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制造和维修、现代化远洋牧业开发、创新性乡村金融服务、农产品国际贸易等对知识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人才。除了职业教育,还应重视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乡村振兴专业人才中的作用。高等院校应服务好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两个大局,对标乡村振兴的专业人才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设立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研究生专业,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着力优化人才培养格局,大力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管理人才、设计规划人才、商业运营人才以及国际交流人才等一大批术业有专攻的涉农专业的研究型人才,增加对乡村振兴所需各类专业人才的供给,积极主动提供乡村振兴所需的各类智力服务,破解乡村振兴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难题,为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
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综合素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实际参与者,他们的素质状况关乎乡村振兴的实现。《规划》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之一,提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观念、视野和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相应受限,影响着他们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效果。各类教育主体既要着眼于新生代专业化农民的培养,又要高度重视在村农民的培训和素质提升,积极开展农民的培训指导工作。中等职业学校可结合自身涉农专业,组织师资力量,调配办学资源,结合农民现有的困惑和困难,开设短期、长期农民培训班;高等职业院校要着眼于现有农民中领头人的培训,让他们有更先进的理念、更宽广的视野、更深厚的情怀、更卓越的能力去组织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应结合自身涉农专业,开展现代农业技术骨干的高级研修培训,让乡村振兴带头人有持续的更高层次的培训机会,支持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