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茶马司”里茶马互市的记忆

2018-12-08 02:4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守望家园】

  作者:李贵平(《华西都市报》编辑)

  每天上午9点,81岁的杨淑珍婆婆会准时打开“茶马司”褐色木门,静候来客。这座位于四川雅安市名山区新店镇318国道旁的茶马司遗址,是全国现存唯一的古代茶马交易官衙遗址,在周边高速公路和钢筋丛林的包围里,透出一股高贵而古朴的气息。

“茶马司”里茶马互市的记忆

茶马司遗址  雅安市名山区文管所供图/光明图片

  唯一的茶马司遗址

  名山区茶马司遗址,是个冷清寂寥的四合院,始建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全用大石头垒砌而成。大门口横卧着几根赭红色石柱,石柱上隐约可见“赤兔”二字,据说是当年的拴马石。院子中有一棵似已枯死的罗汉松,枝叶零落,已有七八百年树龄。

  院口竖立的“茶马司”石碑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是茶马交易的极盛之地。碑文写道:“宋时因连年用兵,所需战马,多用茶换取。神宗熙宁七年,派李杞入川,筹办茶马政事,于名山,以名山茶易马用……明洪武时,对茶叶实行官买官销,由茶马司主持交易……”茶马司的职责,就是专管茶马贸易,以确保茶叶能长期稳定地供应藏区,满足藏区人民的饮茶需求。

“茶马司”里茶马互市的记忆

蒙顶山下茶马古道遗迹  李贵平摄/光明图片

  名山茶马司,因中原王朝跟北人长久征战的需求而产生:北宋熙宁年间,驻守甘肃的经略安抚使王韶,在临洮一带与西夏人和女真人作战,在一次次跟游牧兵士的厮杀争战中,宋军损失了不少马匹。王韶便向朝廷请旨,需要大量战马。朝廷思考再三,令王韶先在四川收集;为了方便军队大范围征集战马,朝廷在四川的名山、天全(碉门)、汉源(黎州)、雅安(雅州)四地设立了茶马司,专门负责茶叶收集和以茶易马的工作。

  之所以在名山设立茶马司,有个巨大的绿色背景——它依托蒙顶山这个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盛产大量高质量的边茶。早在西汉时期,蒙顶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山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到唐代,蒙顶山茶叶已赫赫有名,成为皇家贡茶。

  北宋后期,朝廷为了能收集到更多的优良战马,还在陕、甘、川多处设置了“卖茶场”和“买马场”,铁心要把以茶换马进行到底。明清时,又在甘肃洮州、云南倚邦设立茶马司。在历朝历代设立的茶马司中,四川名山茶马司和甘肃秦州(今天水)茶马司,是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现在看到的名山茶马司,是全国唯一保留下来的茶马司遗址,非常珍贵。

  繁盛时,一天接待两千人

  眼前的茶马司遗址,只有两三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待在这里。她们守护着遗址也让遗址陪伴着自己。院子里,那位叫杨淑珍的婆婆告诉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茶马司门庭若市,常有各地商人包括藏商赶赴名山,寻求茶马交易,排列的队伍延伸到数里之外。而名山一带的茶马古道,就是以此为起点逶迤向西,途经一个个至今仍在为藏区生产砖茶的茶厂,翻越高高的二郎山,进入甘孜藏族自治州,再经情歌故乡康定,进入西藏拉萨,抑或再前行至印度、尼泊尔……

“茶马司”里茶马互市的记忆

这家茶号当年在名山一带赫赫有名  李贵平摄/光明图片

  杨婆婆说,她听老辈子讲,清朝中期茶马交易一度废止,名山这座赫赫有名的茶马司也被改造成一座寺庙,称为“长马寺”,供奉几尊菩萨像,冷清无比。2004年,当地政府将之恢复为“茶马司”。

  我在茶马司陈列厅待了差不多两个小时。这里,俨然是一个中国西南地区茶马古道博物馆,收集了茶马古道和茶马互市的全部历史信息。在这里我了解到,以茶换马(茶马互市)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名山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接合部,成为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源头。宋朝在这里设茶马司后,宋神宗在元丰初年还颁布了一道著名的诏书,称“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并“立为永法”。如此,奠定了名山茶马司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

“茶马司”里茶马互市的记忆

这种古道客栈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都还在使用  李贵平摄/光明图片

  1995年版《名山县志》记载,名山茶马司运营的茶马互市,在鼎盛时期达到“岁运名山茶二万驮”(每驮50公斤)之多,占官方统筹总数的一半以上,有时接待藏羌茶马贸易商队的人数一日竟达2000余人,极为壮观。

  严苛的茶马交易法律

  无论哪个朝代,皇家对茶马交易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无论民间还是官衙,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比如,北宋朝庭设立了严苛的“茶马法”,规定沿边少数民族只准与官府(茶马司)进行以茶易马的交易,不准私贩,更严禁商贩运茶到沿边地区去贩卖;甚至规定不准将茶籽、茶苗运到边境。凡私贩者予以处死或充军三千里以外,官员失察者也要一同治罪。

  最严厉的还是明代,《明律》载:“私茶出境与关隘失察者,并凌迟处死。洪武时驸马都尉欧阳伦使西域,因犯私茶,赐死罪。”皇婿欧阳伦因违禁走私茶叶,为兰州一小吏告发后,被朱元璋赐死。驸马一死,贩私茶者惶惶不可终日,民间走私之风也减了许多。清初沿用明律,规定:“凡通接西番关隘处所,拨官军巡守,遇有夹带私茶出境者,拿解治罪,番僧亦许沿途官司盘验,如有夹带奸人私茶,则茶货入官,伴送夹带人送官治罪。”康熙四十三年以后,管理虽有放松,也只允许出界人带茶不多于十斤,如驴驮车载,仍按私茶治罪。

  1995年版《名山县志》还带着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令人心动的温馨场景:曾几何时,在新店镇乃至整个名山县的大街小巷,经营茶叶的店铺形成这里的一道风景,名山茶现实地存在于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中。在一些普通人家中,农村厅堂、宾馆大堂中常挂的匾额已经不再流行墨书,而是“茶书”——用茶叶压成“芬芳的文字”,制成匾额、对联、挂画悬在客厅。老人在院落里,坐在茶树下,品着名山茶,下着象棋——连棋子也是茶叶所制;逢喜庆、婚姻、生子等重要事件,一些人还会到茶庄订购一桶好茶,仿照葡萄酒存放方式,将名山茶在木桶里封存数年后赠予自己珍爱的人。

  眼前,曾经商贾繁荣、骡马如织、熙来攘往的茶马司遗址,虽然早已繁华不再,但那些散落在地上的建筑构件,遗留下的院子和建筑,却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藏马换边茶的悠长故事。

  离开名山茶马司遗址时,已是傍晚,一抹橘黄色的夕照映在黑楬色大门上方,那三个用汉藏两种语言书写的“茶马司”三个烫金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神圣,似乎是在向每一个参观者彰显自己曾经的身份。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08日 05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