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逐梦40年:在文艺中触摸时代脉搏

2018-12-13 04:3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文化自信】

  作者:仲呈祥(北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电影学院基地研究员)

  说来真巧,1978年,我由川进京求学,在北京这个新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改革开放大潮里经风雨,见世面,受启迪,长智慧。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在党的指引和人民的培养下行进在文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上,亲身见证了40年来文化事业生机勃勃、波澜壮阔的繁荣发展。

  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改革开放之初,党审时度势,总揽全局,辩证分析,实事求是地对文艺政策进行调整,这才有了后面40年文化事业的健康持续繁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从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这一总背景下,聚焦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果断地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即“二为”方向取代过去战争年代以来一直实行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更是指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

逐梦40年:在文艺中触摸时代脉搏  

  新的文艺政策极大地解放了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激活了文艺生产力,拓宽了创作题材和视野,丰富了文艺形式和艺术风格,从“伤痕文艺”的突破到“反思文艺”的深化再到“改革文艺”的兴盛,从“文化寻根”到“文化反思”再到“东西方文化八面来风”,开创了新时期现实主义文艺复苏的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

  面对新局面,党又及时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并深刻阐明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江泽民同志此时向文艺家提出“四个一切”——“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面对新世纪,党更突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面对着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总情势,确如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就警示:在调整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时务必牢记“归根结底,文艺是不能脱离政治的”,因而也要防止出现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的错误倾向那样,实践中克服了过去以政治思维取代审美思维把握世界、笼统将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倾向后,又出现了一种以经济思维取代审美思维把握世界、统领文化建设的倾向,所谓唯票房、唯码洋、唯收视率、唯点击率即唯经济效益的主张便是如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明察秋毫,聚焦于文化与经济、文艺与经济的关系,对文化战略、文艺政策进行了英明的调整。

  首先,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旗帜鲜明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他提出了治国理政中具有文化战略意义的“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经济只能致富,文化方能致强。这便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走文化强国之路的宣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植根于经济富裕的沃土(当然离不开经济的繁荣发展),更不是植根于西方文化的沃土(当然也需要学习借鉴为我所用),而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论述,并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概括剖析了文艺创作中存在的种种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错误倾向后强调:“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他还明确指出:“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在2016年11月30日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告诫文艺家“要遵循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正确把握艺术个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肃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要珍惜自己的社会形象,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言之谆谆,语重心长。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文艺评价标准;在今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再次重申“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所有这些指示,都激励文艺家在学习、领悟、践行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把提高质量当作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谱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上,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希望文艺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满自信。为了培育和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相继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切实有效地改善了党对文化、文艺工作的领导,提升了文化、文艺工作的管理、治理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大潮带来的文化、文艺成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文艺的创造者、鉴赏者,同时也是权威的评判者。面对新时代,中华民族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开启下一个四十年。只要坚持“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以美塑像,贵在自觉,重在引领,胜在自信”,我们就一定能在文化、文艺建设上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逐梦40年:在文艺中触摸时代脉搏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3日 07版)

[责任编辑:石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