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长征精神的当代启示

2018-12-15 03:1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专家观点】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长征,不是一次轻松的旅行,而是一条历尽艰辛的求生之路,铸就了伟大的精神。今天,回顾长征历史,我们感慨万千。长征精神的当代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方向和路线是决定一切的。历史,往往在曲折中前进。长征开始,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后来慢慢探索出了正确的道路。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一路上,到处都是敌人,危险无处不在。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红军为何能一次次打胜仗?这体现出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在夹缝里求生存,不断创造战机,变被动为主动,便是很好的例证。

    第二,人活着应当有信仰、有精神。伟大的事业,从基础做起。从江西出发时,没有人想到长征要走两万五千里。一路走来,谁也没有投机取巧,谁也没有少走一步。为了革命胜利,为了解放劳苦大众,为了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他们不惜流血牺牲。那么,共产党人、红军战士为何能够克服千难万险,完成长征这一伟大壮举?这离不开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在艰苦的年代,人的灵魂之纯洁与升华,弥足珍贵。这种精神,不仅感染了中国军民,也感染了外国友人,让他们愿意为革命提供帮助。

    第三,面对艰难困苦,要经得起考验。“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长征,是一种向生命极限的挑战。饥饿、寒冷、疲劳等,都没有使队伍垮掉。飞夺泸定桥,是长征中的一场著名战役。红四团官兵冒着大雨,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昼夜兼行120公里,创造了一场军事奇迹。长征途中翻山越岭,靠的都是两条腿。气候恶劣,没有帐篷,缺衣少粮,过草地时,每夜的露宿都是一场生死考验,不断地有人冻死、饿死。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在各路大军的围追堵截之下顺利逃生。丰富的故事和细节,让人情不自禁地对红军长征肃然起敬。

    第四,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是长征胜利的关键因素。1936年6月,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在采访过程中,他被长征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红军一路跋山涉水,善于在苦难中寻找乐趣。虽然饥寒交迫、衣衫褴褛,但战士们的脸上,充满阳光和笑容,眼神中流露出坚毅的光芒。这样一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得益于几个重要特征:一是支部建在连上。把党的组织抓到最基层,是从井冈山就开始的优良传统。二是灌输革命的信念和意志。有了信念和意志,才能一路攻坚克难。三是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从古田会议到延安整风,通过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养,让大家攥成一个拳头,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评价道:“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辉煌篇章,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脚踏实地、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今天仍然熠熠闪光。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长征精神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示范意义。

    今天,我们了解长征,不应只停留在读史料、查档案、听讲座层面,而要主动找机会重走长征路。站在赤水河边、雪山脚下,才能对长征有更直观、更真切的感受。随着时代发展、环境变化,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不是简单机械地去“自讨苦吃”,而是要把它作为一种思路和智慧,运用到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化成自己的不竭动力,为改革开放添砖加瓦!

    (光明网记者 李姝昱整理)《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5日 03版)

[责任编辑:李贝]

[值班总编推荐] “猪进人退”,敲响警钟

[值班总编推荐] 校园有“戏”,搭建育人“大舞台”

[值班总编推荐] 【光明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