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方莉 安胜蓝
“美丽壮锦针连针,好比各族心连心。守望相助六十载,风雨同舟手足情。”周末的广西南宁金花茶公园内,几位不同民族的山歌爱好者唱起自编的山歌,嘹亮的歌声引得游人驻足欣赏。
“壮乡儿女爱唱歌。歌中满是幸福生活的写照,唱的尽是各族人民的心声。”广西山歌协会会长覃祥周说。
正如歌中所唱,60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共建和谐家园,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织就一幅民族团结和谐的绚丽壮锦。
民族团结是生命线、幸福线
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保上村阿稿屯,镶嵌在桂西北群山中。住在这里的彝族村民杨玉清说起自己的家庭,脸上笑逐颜开:“我们家由壮、汉、苗、彝、仡佬5个民族组成,32口人,四代同堂。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有缘走到一起,就要相互照应、彼此尊重。”杨玉清说,赶上各民族的节日,一家人会身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欢聚一堂,各族语言交汇,其乐融融,和和美美。
在广西,像这样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家庭有130多万个,“九口之家,情融五族”比比皆是。尊重包容,以诚相待,是这些家庭和睦幸福的共同秘诀,也是广西60年民族团结进步的缩影。
作为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居住着壮、汉、瑶、苗等12个世居民族和其他44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8.92%。广西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12个民族自治县和59个民族乡,为各少数民族充分享受民族区域自治权利提供制度保障。各族儿女世代和睦共处,谱写了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和谐乐章。
“广西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证明民族团结是广西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幸福线。”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说。
38年前,河池市宜州区合寨村85位壮、汉、瑶等各族农民自发组织选举村干部,成立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开创了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先河。38年来,合寨人坚持自己管理自己,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大到国家方针政策,小到村里每一笔账,都在墙上公布,一目了然。”合寨村第一任村委会主任韦焕能说。
今日合寨,楼房林立,道路整洁,民风淳朴。随着老年人活动中心、文化公园等陆续建成,群众幸福感与日俱增。
做好民族团结工作,重在以心换心。地处桂、滇、黔三省区交界的西林县,少数民族占比达90%。西林要求党员干部除掌握普通话外,必须熟悉一门以上的少数民族语言。法官李在英将法律条文翻译成瑶语进行普法宣传,瑶族村民邓文武茅塞顿开:“以前我们看不懂、听不明,矛盾越积越多。现在知道了,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广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权利得到充分行使,少数民族干部占比逐步提高,少数民族平等参与行政管理、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得到实现。”自治区民宗委主任何朝建说。
“我们十分注重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百色政协副主席、隆林各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张启胜介绍,隆林四家班子委员中少数民族占66.6%,乡镇三家班子主要领导中少数民族占总职数的60%,村两委中少数民族委员占80%。为确保各民族一碗水端平,隆林打造了苗族“跳坡节”、彝族“火把节”、仡佬族“尝新节”等3个民族节庆活动,每年轮流举办,各族干群携手联欢。
贵港港北区石羊塘社区,居住着12个民族7923户2.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近6000人,是全市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社区,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各族同胞一同活动、一同歌唱,齐心协力建设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社区党支部书记黄雪文说,社区建立了少数民族工作站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并配备一名壮族干部关注民生工作。目前,社区已安置365名失业人员进厂务工,转移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就业86人。
“家庭是社区的细胞,民族团结要从家庭做起。”瑶族女青年蒋秀萍与汉族丈夫婚后生了一对儿女。登记户口时,丈夫对她说:“我们是汉瑶联姻,就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我们家结果吧。孩子一个随父姓,汉族;一个随母姓,瑶族。”
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人掉队
崭新的楼房,敞亮的厅堂,电视、沙发、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仫佬族村民万再现每天到县城附近工厂上班,月收入2000多元。
在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坡林村弄论屯,像万再现这样告别穷山坳、过上好日子的各族群众有165户795人。“没有易地搬迁扶贫,可能我们永远也走不出大山。”万再现直言。
巴马是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也是有名的国家级贫困县。这里聚居着壮、汉、瑶等12个民族,境内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集革命老区、大石山区于一体,脱贫任务艰巨。“我们大力弘扬‘人敢拼命,山河听令’精神,扎实推进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各族同胞一道脱贫奔小康。”河池市委常委、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王军说。
“全面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人掉队。”自治区主席陈武说。广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惠民工程,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精准脱贫有效结合,各族群众共享惠民红利,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60年来,广西投入大量资金,加强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连续实施“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东巴风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民族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广播电视”等项目,为发展民族地区工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大力推进“八个一批”“十大行动”,加大对8个边境县的资金投入,支持边境地区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着力加快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步伐。
红瑶是瑶族的一支,素有“女不读书”的观念,代际贫穷较为严重。1988年,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创办首个“红瑶女童班”,教育扶贫的春风从此吹进深山瑶寨。30年来,随着女童班、女子初中班、高中班等“一条龙”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模式在八桂大地展开,以女童为代表,广西各民族同胞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不管男女,多读书长大后才有出息,家庭才更有希望。”瑶族女生李娇兰的父亲说,在政府帮扶下,家里已摘掉贫穷帽。目前就读于广西民族大学的李娇兰对未来充满期待:“党的好政策让我从大山走进大学学堂,毕业后我要努力回报社会建设家乡。”
“教育是斩断贫穷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卞成林说,学校主动担当民族团结进步责任,突出“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办学特色,加大少数民族生源录取,采取奖、助、贷、勤、减、免等措施,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全覆盖,兑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培养各民族学生在多民族、多元文化背景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目前,该校少数民族学生占50%以上,涵盖53个民族。
文化认同、文化融合是民族团结和睦之根
蛙跳、陀螺、蹴球、珍珠球、板鞋竞速、花炮……今年10月举行的广西第14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来自21个民族的同胞欢聚一堂,通过趣味横生的比赛角逐,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友谊。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自1982年举办,迄今已举办14届。自治区副主席黄俊华表示,民族运动会的举办,推动了广西民族体育事业和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展示了壮乡儿女的风采,促进了各民族大团结。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文化融合是民族团结和睦之根。”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黄燕熙说。从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到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合浦,从世界遗存最多最久的壮族铜鼓到“二十四节气”之“壮族霜降节”……千百年来,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各族后人接力传递文化火炬,让民族文化之花在八桂大地常开长盛。
物质生活富起来的八桂儿女,文化生活日益多彩。作为各族人民共同的节日,“三月三”歌圩节便是各民族文化大集合、大融合、大发展的有效载体。作为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各民族都有过“三月三”的习俗,其中尤以“壮族三月三”最具特色。2014年,“壮族三月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将其定为广西法定民族传统节日。其间,全区各地各部门组织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进各民族沟通交融。
5年来,每年都有千余场民族文化活动在14个设区市同步开展,参与人数超过5000万人次。不同的民族、语言、服饰、习俗、美食通过“壮族三月三”融为一体,深层次、多角度展现了广西各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推动壮乡100多个传统民族节庆复兴。
“每年的‘壮族三月三’都是一次广西各民族团结的大联欢,让民众在亲自感受、亲身体验、亲近接触中,了解和领略广西的动人风情魅力和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增进了民族情感,促进了民族团结。”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甘霖说。
“壮族三月三”还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友人参与。柳州市“鱼峰歌圩”,吸引了哈萨克斯坦、缅甸等12个国家的歌手同台竞艺;在防城港,来自越南、泰国等的国际友人与当地群众一起“山海放歌”;在广西博物馆,桂台同胞共同分享民族艺术和美食……“壮族三月三”提升了广西民族文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举办‘壮族三月三’活动,目的是展示广西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全区干部群众团结和谐的美好生活。”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王建平说,“壮族三月三”已经成为广西弘扬民族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展示壮乡魅力的重要平台。“以前‘三月三’,各民族各过各的;现在有了‘壮族三月三’,各族同胞一起赶歌圩、唱山歌、看表演,气氛比过年还热闹。既让当地群众和全国各地游客大饱眼福,也使优秀民族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崇左市宁明县峙浪乡电影放映员、壮族村民韦柯说。
抚今追昔,团结进步、美丽和谐的广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边疆稳固安宁的伟大征程中,昂首阔步、砥砺奋进,织就更加绚丽多彩的幸福壮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