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登临位于浙江杭州淳安的千岛湖梅峰观景台,水面烟波浩渺、群岛星罗棋布、港湾纵横交错,诗画江南的景致尽收眼底。
千岛湖畔,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千发集团见证了这片绿水青山的来之不易:20年深耕,从“砍树”到“看树”,从“卖木材”到“卖风景”,让大山披绿、湖水变清。
作为林业行业唯一的央企,中林集团勇担生态责任,坚守林业红线,引领行业发展。5年来,集团净资产增长20倍,营业收入增长3.5倍,利润总额增长近10倍,成为行业领头羊。
为美丽中国增添绿色
林业是一个“慢产业”,长期以来,行业门槛低、效益差,发展方式粗放。随着天然林全面商业禁伐,林业面临“发展之问”:木材从哪来?生态怎么保护?发展和保护如何兼顾?
2013年,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席卷中林集团。中林集团摒弃“走一步看一步,各讲各的,各干各的”的传统路径,提出“资源向主业集中,贸易向实业转型”的发展思路,加大林木资源基地建设和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提升主业占比。
此后,中林集团围绕主业快步发展:林木资源开发利用板块,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模式;种子种苗板块,年生产林木及农作物种子由2670吨增长到2.2万吨,进口种子由70吨增长到2900多吨;生态旅游板块,围绕森林资源,以千岛湖“保水渔业”发展模式为基础,努力构建“一湖变十湖,十湖带百湖”的产业布局。
在生态脆弱的青藏高原,中林集团展开“绿色生态行动”,两年向西藏运送板材9万立方米,相当于保护了1400多公顷天然林。在广东的雷州半岛、广西岑溪,中林人不懈垦荒,营造了105万亩人工林,让曾经荒凉的土地变成林海绿洲。近年来,中林集团与13个省市合作建设30多万公顷的人工林,为美丽中国增添了不可或缺的绿色。
“这些年集团公司不断壮大,经济指标成倍增长,最根本的是抢占了战略制高点,抓住了生态这个牛鼻子。”中林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权礼说。
以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能否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是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的最大挑战。要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离不开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
面临木材行业众多企业小、散、弱的状况,中林集团致力打造林业转型升级综合性服务平台,围绕“沿边、沿江、沿海”整合上下游产业。在发展中,中林集团通过纵向和横向拓展产业链,以全产业链经营助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2014年,中林集团与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共建国林木业城产业园,在一个园区建立综合生产服务、融资服务、集约利用、资源共享4个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通过共建、共享,实现多方共赢。
为促进产城融合,中林集团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打造以林业为核心的产业城。在江苏镇江,中林集团建立了中林镇江生态产业城,紧扣“木”的元素、发挥“港”的优势、做强“产”的规模、促进“城”的兴旺,打造集贸易、仓储、物流、加工、金融服务于一体的林业全产业链集群。
面对林业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中林集团通过开展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核心的体制机制创新,将更多的市场和社会力量凝聚在一起,助推与引领中小企业驶入生态绿色发展快车道,为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中林集团广泛开展与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机构投资者合作,通过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集团公司的规模效益得到飞速发展,行业影响力、竞争力以及实施生态绿色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宋权礼说。
让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绿色发展,林业无疑是“近水楼台”,但如何“先得月”呢?对此,中林人深挖林业多元功能,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由贸易向实业转型,只是迈出了第一步。由‘做大’到‘做优做强’,需要在高质量、高层次发展上下功夫。”中林集团总经理林展说。
一条鱼能值多少钱?单靠养鱼、卖鱼能够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实现经济效益吗?中林集团所属千发集团通过“一条鱼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一条价值链最完整的鱼”,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积极肯定的回答。千发集团以最普通的鲢鳙鱼为基础,打造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保水渔业。在此基础上,从各个方面挖掘鱼的价值,最终形成了以保水为前提、以生态为依托、以文化为统领的集“养殖、管护、捕捞、销售、加工、烹饪、旅游、科研、文创”于一体的完整“淳鱼”产业链。
保水渔业不仅净化了水体,也带来可观收益。去年,千发集团销售有机“淳鱼”35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8600万元。同时,旅游业快速发展,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生态旅游收入1.5亿元。“千岛湖模式”成为全国湖泊、水库生态渔业综合开发的典范。
为了让好生态变好“钱景”,中林集团围绕森林资源,探索嵌入式开发、融入生态,打造集林业、旅游、健康为一体的“森林康养”产业,开发了宁波商量岗景区、西双版纳雅德秘侬旅游度假区等生态旅游项目,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美好生活需要。目前,集团生态旅游产业遍及25个省份,去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9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