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村落里的世界建筑遗产——走近云南省建水县团山村

2018-12-23 04:1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任维东    

  正是仲冬时节,我国的北方早已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了,而地处滇南的建水却是天蓝云白,暖阳高照,野菊花、三角梅等开得正艳。

  团山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泸江河南岸,距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县城仅有10多公里,依山傍水,个(旧)碧(色寨)铁路从村旁穿过,交通还是相当方便。

  上午9时,伴着一声长笛,我乘坐的小火车从建水古城临安火车站缓缓驶出了。这是一趟体验式的观光列车,每小时只有20公里的时速,一路上走走停停,直到临近中午,才抵达了百年老站——团山站。下了车,我便往村里走去。

  进到村口,见到那个书有“团山村”的牌楼正在修缮,原来四处乱串的猪、鸡、狗都被关在家中,修整过的村道显得十分整洁,一些屋顶上有不知名的红色野花在随风摇曳。

村落里的世界建筑遗产——走近云南省建水县团山村

团山村牌楼

  与我十多年前来时不同的是,现在入村必须买门票,因为它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了。

  这个地处云南南部山区的小村落,究竟为何能有现在这样大的造化?追根溯源,还得感谢一位江西人。

  “团山”,本来出自当地少数民族彝族话语,原意是“藏金埋银之地”。

  据村中大户张氏族谱记载,早在我国明代洪武年间,张姓始祖张福乃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人,进入云南做生意,最初寄居在建水城西门外兰头坡一带。后来,张福发现城外团山一地“形势耸拔,众山环拱,甲于全境”,便在此安家落户。张福不仅勤于劳作,还为后人留下了“百忍”家训。经其子孙不断扩展,逐渐形成一个大的村落。张氏族人牢记祖先遗训,奉“百忍家风”为准则,人才辈出,务农、经商都有声有色,也把团山村建设得有模有样。

  沐浴着冬日融融暖阳,缓步前行,我边走边拍。但见许多老宅雕梁画栋,一些老房子墙体斑驳陆离,房顶上甚至长满了茅草,听不见狗叫鸡鸣,显得十分古朴宁静,尽可以感受在高楼林立、汽车拥堵的大城市里了无踪影的那份温暖乡愁。

  根据统计,团山村现存传统民居16座、寨门4座、寺庙3座、宗祠1座,另有一批彝汉文化融合的土掌房建筑,占地面积18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16158平方米。主要有张家花园、将军第、皇恩府、大乘寺、张氏宗祠等。在一些老房子、老牌楼、老寺庙和祠堂里,用材考究、做工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依然随处可见。

  一个边远偏僻之地的小山村中哪来那么多钱建成了如此多的富有文化含量的精美房屋和寺庙?显然,仅靠种地是不够的。清代光绪年间,距此不远的个旧锡矿开采日渐兴盛。素有经商传统的张氏后裔便走出山村,赶着马帮,重操旧业。在积累了一定的本金后,他们组建了“天吉昌”商号,并逐渐把生意拓展到省城昆明,乃至上海、香港和越南海防等地。买卖越做越大、钱也越赚越多,聪明能干的团山商人不断通过马帮,把一垛垛银子运回家乡,开始翻修、兴建出一座座雕梁画栋的精美华屋,令团山村演变成一个“民居博物馆”。

村落里的世界建筑遗产——走近云南省建水县团山村

张家花园的池塘

  在团山村,最耀眼、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自然是张家花园了。它是一组包含有居住、防御、祭祀功能的庄园式民居建筑群,占地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在整个团山民居建筑群中规模最大,其建筑形式和装饰工艺代表了当时建水地区房屋营造技艺的高超水平。

  值得庆幸的是,得益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村民的爱护,张家花园历经百年风雨,仍然保护得相当完好,鲜明地体现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等云南传统民居的主要特征。

  我看到,到底是时代不同了,除了种地,团山村人顺理成章地打起了乡村旅游牌,不仅开起了餐馆、客栈,也出售一些草编、绣花鞋之类的手工艺品。

  再次走马观花团山村,最让人高兴的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普遍追求现代化高楼大厦的今天,整个古村落克服了诸多困难,修缮保护做得很有成效,为世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确值得敬佩。

  随着这一古村落中古建筑价值被逐渐发现与认识,团山村已经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它还入选了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名录。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对团山村做了这样的评判:“这里的建筑物有着端庄的外表,装饰着价值极高的优雅精致的木雕花格窗户,雕镂精细的木、石、砖各种浮雕,并有非常美丽的彩绘装饰,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珍贵遗产的典范。”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23日 10版)

[责任编辑:张悦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