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浙江,看未来中国乡村模样

2018-12-26 03:4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张春丽 严红枫

  美国东部时间9月26日晚,纽约曼哈顿,坐在颁奖典礼台下的裘丽琴有些惴惴不安。这是她第一次出国,而且是她第一次作为村民代表来联合国领奖,总觉得像做梦一般。

  21时许,在一段简短的宣介片过后,主持人宣布中国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以下简称“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站起身来,裘丽琴与身边的代表互道祝贺,然后一起走上台去。虽然座位离领奖台只有短短几步远,但是她的这几步走得很慢,恰如先行者探路的不易。

  时光倒回15年前。2003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启动“千万工程”,在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要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浙江美丽乡村的故事,就是从那时开始讲起。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辩证法

  “15年前,我每天都要拎着满满的一桶脏水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倒。当时我家厨房没有排污水管,村里没有垃圾箱,河道受污染,又黑又臭。”在颁奖典礼现场,裘丽琴的这段感言,平淡无奇,却描绘了早些年浙江乡村的普遍状况。

  “有新房无新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垃圾无处去、污水到处流”……那时的浙江,广大农村正面临“成长的烦恼”。据省农办摸排,当时全省有4000个村庄环境比较好,3万多个村庄环境比较差。

  2011年,裘丽琴当上安吉县鲁家村村委会主任。在一次新任村干部培训时,上级领导的一句“我就不相信一个村连卫生都管不好”,让裘丽琴陷入深思。没有退路就是最好的出路,裘丽琴当时下定决心,必须改变村子脏乱差的面貌。

  变,刻不容缓;改,整装待发。改造立面、治理垃圾、拆掉简易公厕、拆除违章建筑……鲁家村开展了一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环境整治行动。仅一年时间,鲁家村就领到了“美丽乡村精品村”的牌子。

  村里的“面子”变了,无产业的“里子”如何变?鲁家村大胆投入300多万元高标准招标村庄发展规划,成立乡土旅游公司,把村庄建设与产业经营通盘考虑。田园变景区、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东,鲁家村逐渐探索出一条“公司+村+农场”的经营之路。

  如今的鲁家村,“三金”充实了农民的口袋。农民有三块收入,分别是土地流转年租金、在村里就业的佣金以及股权分红的股金。村党支部书记朱仁斌简单算了下,村里人均收入已从2011年的14000元增加到2016年的32000元。

  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15年来,浙江从环境整治入手,把治污水、治垃圾、改造厕所作为突破口,加强“散乱污”企业治理,安排分散小企业进入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使浙江农村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初步形成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服务业的绿色产业结构,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在浙江人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看似是一对“矛盾论”,实则又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正如联合国评价,“让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

  山水与人文碰撞的交响曲

  听浙江美丽乡村的故事,背景乐大都是山水与人文的双重交响。山水是底色,人文是灵魂。

  四川美术学院教师龚玉已经第3次来到丽水市古堰画乡了,这次她要在这里待上至少一周的时间。“古堰画乡不仅让我感受到秀山丽水,它塑造的艺术氛围更令我神往。”在龚玉眼里,古堰画乡的魅力是多层次的,山与水、人文与自然、历史与现实,交织成一个多维度的美学空间。

  近年来,古堰画乡加快文态、生态、业态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瓯江艺术生活体验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之乡、浪漫之都。文旅产业每年带来的百万客流量,让画乡对岸堰头村村民的年收入从10年前不足2000元提高到现在2万元。

  丽水市莲都区区委书记杜兴林今年带着“古堰画乡建设发展还存在什么短板”“十年后的古堰画乡是什么样子”等问题,深入古堰画乡开展蹲点调研。在调研中,杜兴林更加坚定了一点,那就是要坚持文化为魂、特色扬名,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对于浙江乡村的变化,城市艺术家看到的是美学,而农民画家们捕捉到的是生活。村里的一动一静、一景一物,都在画里得到奇特的展现。

  步入衢州市柯城区余东村,顺溪而上,一幅幅浓艳多彩的农民画印染在村落的壁面上,让人仿佛置身于七彩田野中。余东村的农民画远近闻名,每年仅凭这一项,村民们就能拿到不错的收入。

  村民余统德不久前为邻村创作了一幅《白羊图》,拿到了800元的画费,“虽然没有城里画家的收入高,但对于农民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个子不高,声音洪亮,年近七旬的他谈起自己的作品,总是滔滔不绝。

  余东村现在以农民画为基础,制作各式各样的民间特色工艺品,2015年实现文化产值655万元,人均增收近万元。该村还大力保护古村落,打造精品民宿,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之路。

  既塑美丽之形,又铸美丽之魂,浙江乡村建设内外兼修。在记者走访的村子里,无论是保护传承古村落,还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都激发了村集体收入新的增长点,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自觉,乡村振兴更有韧劲、更加厚重、更具凝聚力。

  “在浙江乡村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乡村的模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索尔海姆调研浙江农村后赞叹。

  “千万工程”到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一根竹竿,一部手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贵庆有了这两样,就能在山中行走多半天。不是在象牙塔里做学问,杨贵庆的学术作品写在山水村落间。

  乌岩头村是他的代表作。村子位于台州黄岩区宁溪镇,昔日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空心村。经过杨贵庆历时6年的操刀设计,恰似枯木逢春,迎来新生。乌岩头的角角落落,都有杨贵庆设计的影子。村入口广场铺装结合了传统窗花造型,使用溪石、石板、青砖等物料,朴素不单调;呆吧为乌岩头村书吧,游客可以徜徉其间,肆意发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让浙江“千万工程”有了发展新方向,也给予了杨贵庆新的灵感。

  “乡村振兴不是低层次振兴,或者城镇化模式的复制,而是基于城乡共同繁荣、城乡共享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公共政策框架下的全面振兴。”杨贵庆很早就意识到乡村规划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乡村地区无序建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规划理念,“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急需科学合理的乡村规划。我的工作,就是要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套可复制的模板”。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今年全省深化“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上提出:“对照乡村振兴战略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重整行装再出发,大力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规划,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像打造艺术品一样来打造我们的乡村。”

  乡村振兴的新故事,已经在之江大地传开。步入宁波市宁海县许家山村,仿佛置身于石头王国。石头房、石头馆、石头古道、石头博物馆……曾经只有老人留守的破旧村落,现在游客熙熙攘攘,千年石头村正演绎着当代石头传奇。

  一个乡村一道风景,全域串起百村美。这是“千万工程”的样板,这是乡村蝶变的密码,这是乡村振兴的路径。宁海县农林局副局长葛万兴感慨:“通过实施‘千万工程’,宁海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逐步使宁海丰富的山海资源,转化为农民致富的产业园。”

  一个村,一个故事;一群人,一部传奇。行走在之江大地,美丽乡村的故事层出不穷,时空交错,汇聚成一部暖人心脾的故事丛书。从这部书里,可以读懂一代代浙江人为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执着坚守,也可以读出未来中国乡村发展的美丽图景。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26日 01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