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对话 交流互鉴 相互启迪
——倾听“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分论坛的声音
“亚洲国家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分论坛
共享文明智慧 共建美丽亚洲
光明日报记者 王琎 李睿宸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回溯历史,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相互交流,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亚洲文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熠熠生辉,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是其中的重要一维。
5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承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亚洲国家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分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名嘉宾围绕“共享文明智慧 共建美丽亚洲”主题进行对话。
哈萨克斯坦库尔塞湖 新华社发
“自古以来,亚洲文明的对话促进了文化的交融、知识的交流、交往的发展和文明的繁荣,典型例子就是古丝绸之路。”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前秘书长拉希德·阿利莫夫指出,当前国际关系深刻变革,更应保持和发展亚洲不同文明的对话与合作。
东盟秘书处副秘书长穆赫坦揭示了东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打造经济共同体的基本宗旨:尊重、重新构建、负责。他解释,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各国不同的发展道路;国家不论大小平等相处,不把意愿强加于人;要以行动共同承担责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蕴含的政治文明与智慧备受关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韩庆祥认为,政治文明的中国智慧从本原意义上具有世界观、国家观、文明观、发展观和价值观五个层面的内涵,对这些智慧的自觉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道路自信。
浙江省嘉善县西塘古镇的传统越剧表演 新华社发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戚振宏则把政治文明的中国智慧概括为“三个治理”和“三个关系”,即“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世界的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本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这是中国对亚洲乃至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1975年,我第一次来到北京,40多年后故地重游,真切感受到了中国的变化。”泰国前副总理、泰中友好协会会长功·塔帕朗西感慨道:“今天我们齐聚一堂,我们应该问中国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是怎么做到的?”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在论坛上,中国外文局举行了《中国关键词:治国理政篇》多语种图书首发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篇目和词条引发热议。
“亚洲各国人民应该找到适合各自特点的现代化城市治理之路,并且通过互尊互鉴,实现共同发展、共享繁荣。”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分享了中国超大城市治理的“北京样本”,探讨了如何化解“大城市病”,这是现阶段包括亚洲许多城市在内普遍面临的课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当前世界的经济重心正在向亚太转移,亚太的中心是亚洲,亚洲的整体振兴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陈文玲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127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在互联互通、共享发展中,亚洲经济发展大有可为。
论坛上,与会嘉宾多次提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英国东亚委员会秘书长麦启安指出:“亚洲应以一种创新性的思维考虑未来,我们期待中国能在处理世界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项重要实践。”
韩国东亚和平研究院理事长金相淳也表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是提高亚洲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方案和新的发展机遇。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郑必坚观察到,无论世界大局还是亚洲大局,基本态势是两重性。“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这是一重性;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相互交织,这是又一重性。”对此,郑必坚提醒,面对机遇和挑战,亚洲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就要形成凝聚力,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文化和文明的交流要摒弃强权政治、零和博弈思维,围绕命运共同体这根主轴,按照‘一带一路’所倡导的‘五通’,化解分歧,避免冲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扎实基础。”中国外文局原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周明伟建议。
(光明日报北京5月15日电)
“文化旅游与人民交往”分论坛
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民心相通
光明日报记者 鲁元珍 卢重光
“要在新时代促进亚洲人民的广泛交往、亚洲文明的深度交融,必须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的双翼作用,以文化和旅游的合力推动亚洲文明对话迈上新台阶。”15日下午,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文化旅游与人民交往”分论坛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主旨演讲中说。
亚洲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多年以来,在亚洲各国文明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文化和旅游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马来西亚吉隆坡双子塔 新华社发
论坛上,雒树刚从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掘文化旅游资源、加强文化旅游交流、深化文化旅游合作、推动文化旅游创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与各国加强协作的愿景,期待构建多层次的政策协调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交流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为亚洲文明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各国嘉宾纷纷表示,文化和旅游是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期待着与中国在文化旅游领域展开更深入的合作。
泰国前副总理、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比尼·乍鲁颂巴表示,泰中两国在文化和旅游合作方面有着深厚基础,文旅合作已成为两国推动民心相通的重要领域,也为推动两国全方位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雪中的天坛 新华社发
柬埔寨同样是深受各国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会上,柬埔寨旅游大臣童昆提到,在柬埔寨去年接待的620万国际游客中,中国游客有200万人左右,预计到2025年中国游客将增长到500万人。他表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沿线所有国家包括柬埔寨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并加强了在旅游和文化方面的合作。
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部长保森坎·冯达拉也在会上高度评价了“一带一路”倡议所取得的成果。他表示,老挝将继续支持基于共同利益的所有合作,特别是在信息、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合作。
在两个串行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变革时代亚洲文明的使命与价值”和“文化旅游合作与民心相通”等议题广泛深入交换意见,来自中国、尼泊尔、伊朗、印度等国家的文化、艺术、旅游等领域的嘉宾们,对各国的文化艺术门类进行了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多彩、平等和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应重视文化旅游在人民交往和文明互鉴中的独特作用,希望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合作,采取文化旅游融合等创新模式促进人民交往,以文化和旅游的合力推动亚洲文明对话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全球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中国与亚洲各国的文化旅游交往更是蓬勃发展。2018年,中国有近5000万出境游客前往亚洲国家,同时接待了近4000万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游客入境,中国与亚洲许多国家已经互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
在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发布了《亚洲旅游合作交流报告》,分析了亚洲各国旅游活动的有关数据,回顾了亚洲旅游交流合作的演进历程,展望了亚洲旅游合作交流的广阔前景,并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建议。
戴斌指出,持续增长的旅游交流增加了亚洲各国、各地区的政治互信,随着中国与亚洲地区的旅游交流日益频繁,亚洲各国、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有力推动了亚洲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大众旅游规模大、频率高,成为民心相通最广泛的民意基础。此外,持续繁荣的旅游消费,有力地拉动了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大规模的跨境消费有效地扩大了目的地国家餐饮、住宿、交通、商业、文化休闲等行业的市场规模,在为当地带来巨大收入的同时更拉动了当地的就业。
(光明日报北京5月15日电)
“亚洲文明全球影响力”分论坛
“对话”是亚洲文明的特质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斐晔 李晋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和着轻柔的配乐,来自六个亚洲国家的青年人分别朗诵了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代表性诗作,以这首《小雅·鹿鸣》结尾的暖场表演,给这场分论坛定下了浓厚的文化交融基调。
美国麦克拉蒂合伙人公司中国事务高级总监何立强指出:“英国《金融时报》最近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亚洲的世纪就要到来》,文章说,到2020年亚洲的经济总量将超过世界其他经济体的总和。我们可能正身处于很多人所说的亚洲世纪。”
茶叶冲泡 新华社发
法国中国研究和传播中心创始人、主席皮埃尔·皮卡尔认为,亚洲文化在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艺术、文学、绘画、体育、地理、哲学等多个领域给世界带来启发与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力越发强烈。
与会嘉宾不约而同提到了交流、对话、开放。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对话”是亚洲文明的特质。他又引述中国的印刷术、指南针对西方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儒家文化对东亚的影响,指出了包容、开放对话的重要价值。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新闻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现场 闫汇芳摄/光明图片
传播亚洲的声音离不开亚洲媒体的努力发声。“今年1月份起,我们推出了一项名为‘华语世界’的中文服务,每天提供5小时的最新中文信息和节目。NHK世界台的口号是‘拓展视野’,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节目向世界介绍不同的观点,并揭示真实的日本和亚洲,促进相互理解。”日本广播协会理事正篱聪在论坛上表示,随着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临近,世界的目光将聚焦日本、聚焦亚洲,NHK希望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向全世界发布更多来自日本和亚洲的信息。
传播亚洲文化离不开直观的影视作品。“迪士尼一直致力于将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各地,我们的动画节目《安玲与史迪奇》就是经典之一。”美国华特迪士尼与中国合拍动画片《安玲与史迪奇》的编剧、制作人马克·汉德勒回顾了这一广受欢迎的动画节目制作历程,从黄山的美景到可爱的孩子们,正是与中国普通民众深入的交流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如何在世界拓展亚洲文明的影响力?我认为要讲好启迪心灵的正能量故事,只有秉持这一信念,才能原汁原味地把不同国家的文化自然传达给其他国家的人民。”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分论坛最后发布了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与阿根廷公共传媒管理总局、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新加坡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签署的合作协议,并发布了即将推出的20部优秀中外电视合作合拍作品。
经历了漫长历史的交流交融,亚洲文明积淀了各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成为亚洲各国各地区共有的精神财富。面向未来,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聂辰席在主旨演讲中所说,深化交流、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携手绘就相互尊重、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文明画卷,为亚洲文明的发展进步不断注入正能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北京5月15日电)
“维护亚洲文明多样性”分论坛
“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光明日报记者 彭景晖 李盛明
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在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维护亚洲文明多样性”分论坛现场,一个个带着温度和思考的演讲迎来如潮的掌声。
在这个分论坛上,“多彩亚洲、共创未来”的主题得到了深入阐释。“让我们增强自信意识、忧患意识、和合意识,用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同舟共济、携手努力,秉持平等、谦虚、包容的态度,让多姿多彩的亚洲文明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分论坛上,嘉宾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陈巴尔虎旗的牧民在套马 新华社发
黎巴嫩大学教授、黎中友好联合会主席达希尔表示,亚洲人民尊重文明多样性,为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维护文明多样性不仅有助于实现当前的目标,更能为实现未来的发展提供动力。
“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从维护亚洲文明多样性的视角‘多看’‘多思’,回眸过去,放眼今朝,展望明天。”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我们在促进亚洲文明对话的进程中,要做实人文对话、做深教育对话、做细心灵对话、做好精神对话,大力推动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各国人民享受到更富内涵的精神文化生活。
“维护亚洲文明多样性”分论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联合国文化和睦十年”框架,成为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活动,吸引了亚洲国家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广泛参与。来自阿富汗、柬埔寨、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叙利亚、也门、阿曼、伊拉克、老挝、蒙古等国的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齐聚这一分论坛。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现场 新华社发
“多边合作至关重要,国际合作成功的关键是以开放的态度和倾听的心进行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李炳铉在致辞中表示,论坛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探讨文化和文明多样性、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机会,希望国际社会继续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密切合作,通过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沟通,在人们心中深植和平发展的理念。
亚洲文明的历史,自古就在交流对话中书写。分论坛上,嘉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为沿线国家带来更频繁密切的交往,给沿线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
马来西亚亚太研究学会会长王琛发在主题发言中提出:“一个人不管置身何种环境、认同哪种文化,一个地方无论发生何种事情,都可能与整个世界发生连锁反应。而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进步,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可能性。”王琛发指出,“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更深刻地把握自身和世界的关系,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就变得更为重要”。
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原校长迪萨纳亚克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阐释了文明互鉴的重要意义。“目前,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亚洲各国间合作的规模和范围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他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将这种保护活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今天,亚洲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深入开展亚洲各国之间的文化与商业合作,离不开‘一带一路’倡议。”伊朗德黑兰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历史学教授艾斯玛伊布说。
分论坛上,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科助理总干事诺达·阿尔纳什夫共同签署了《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资助计划信托基金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设立了社科领域的国际学术资助项目,为各国青年学者进行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和交流提供支持。
(光明日报北京5月15日电)
“亚洲文明传承与发扬的青年责任”分论坛
青年携手前行 开创亚洲美好明天
光明日报记者 李曾骙
亚洲文明,从历史中走来,历经风雨的锤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如何履行好亚洲文明传承与发扬的历史使命?
5月15日,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主办的“亚洲文明传承与发扬的青年责任”分论坛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举行,围绕“文明互鉴、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与青年使命”“亚洲文明传承创新与青年参与”等议题,来自13个亚洲国家的青年机构和青年组织、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的代表们展开热议。
在分论坛上,代表们各抒己见,共商如何加强亚洲各国青年组织及各界别青年交流合作,引导亚洲青年深入理解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的历史与现实,凝聚亚洲青春力量,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需要青年一代继往开来。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在分论坛上表示,亚洲各国青年组织要引领本国青年学习传统文化、践行优秀文化,积极创造国际交流机会,帮助青年理解亚洲文明兼容并蓄、和谐共生的历史与现实。亚洲各国青年领袖们既要带头将本国文明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要在互学互鉴中推动本国文明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为振兴亚洲文明、助力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历史上的亚洲为世界文明贡献了瑰丽的宝藏。”印度青年领袖联合会主席苏万认为,21世纪属于亚洲,年轻人充满活力,未来应发挥更大作用,“把指挥棒交给他们,通过在亚洲国家之间形成独特的青年伙伴关系,让青年人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亚洲文明的重任”。
马来西亚青年和体育部副部长沈志强在主旨演讲中谈到,“世界需要各国共同的大合唱,而不是某个国家的独唱,我们必须寻求共同繁荣。在此过程中必须邀请年轻人参与进来,将他们排除在外是不符合历史逻辑的。应该激发年青一代的青春活力,塑造我们共同的未来”。
“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文明对话交流、学习互鉴、融合创新的历史。”全国政协委员、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刚认为,亚洲文明的希望在青年,责任更在青年,青年应当在文明对话中发挥重要作用。文明对话的前提是彼此了解,“我们不仅要认识自己的文明,还要欣赏别的文明。亚洲文明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为世界文明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他还表示,亚洲青年要做亚洲文明的守护者、创新者和宣传者。亚洲文明之所以瓜瓞延绵,就在于亚洲人民懂得守护,善于不断创新。亚洲青年要开动脑筋,广交朋友,做亚洲文明的创新者,促进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融合和创新。亚洲青年理应一起讲好亚洲文明故事,为亚洲文明鼓与呼,书写出更多更精彩的亚洲文明篇章。
从事志愿者工作、长期与年轻人打交道的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亚太区域主任莎琳娜·米娅认为,亚洲有7亿多年轻人,占世界青年人口的60%。在面对世界上一些重要问题时,亚洲青年常常积极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他们的能量和创造力是和平与发展的动力,我们必须支持青年的成长与发展。全国青联副主席、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认为,自韩国平昌冬奥会开始,奥林匹克运动进入了亚洲时间。发挥奥林匹克的价值与作用,促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亚洲青年迎来了新的机会。
从历史中走来,当代亚洲青年从先辈手中接过文明的火种,肩负起振兴亚洲、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亚洲青年正携手前行,不断开创亚洲美好明天。
(光明日报北京5月15日电)
“亚洲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分论坛
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光明日报记者 曹元龙 方莉
“傲慢与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秉持包容精神,才可能实现文明和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说。
“对待经济全球化不能因噎废食,造成文化的隔绝与孤立。”亚洲合作对话秘书长班迪·林沙军认为,“我们应该实施战略性的交流合作规划,寻找本地文化与全球主流文化之间的平衡。”
“我们完全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有关加强亚洲文明对话的主张。此次会议就是一次加强文明互鉴互学、构架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实践。”乌兹别克斯坦国家运动主席阿克马尔·伯克哈诺夫表示。
不同的语言表达,相通的观点内核,象征着一种共识的达成。5月15日下午,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亚洲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分论坛上,来自中国、乌兹别克斯坦、日本、泰国等国的代表相继登台,向会场内的200余位中外嘉宾阐述他们眼中的文明观。与会嘉宾赞赏中国所提出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认为这一文明观为国际社会树立了规范,这有助于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不同领域的专家结合各自专业背景,给出了殊途同归的解读。
在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主席鲁卡·马里安·斯卡兰提诺看来,一切事物都在迅速地发生着变化,我们需要充分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应该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把各种文明放到更广阔的天地中来看待,促进不同文明更加和谐地生存与发展。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大木康认为,只有抱着相互学习的姿态,才能有相互尊重、互相理解的文化交流,这是不同国家和人民间建立友谊的基础。
南开大学书画艺术与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尹沧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举行的“亚洲文明联展(艺术展):大道融通——亚洲艺术作品展”展出了来自巴基斯坦、俄罗斯等41个国家的百余件作品,生动诠释了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取得了美美与共的效果。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
“一带一路”是一条文明之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班迪·林沙军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会加强经济和贸易的联系,更会促进区域的和谐与协同发展,推动知识与创新的交流。“一带一路”正在加深人类文明之间的互动,同时塑造着亚洲的独特性。我们要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其他区域和次区域平台加强对接,促进文明之间产生更多的文化互动。
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校长桑加·白嘎力赛罕是一位行动派。他介绍,从2008年开始,他们已经与中国呼和浩特、洛阳、北京等地的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展文化、旅游、考古等方面的学术合作,共同出版和发表了数十部专著和文章,现在这项工作还在继续当中。他希望这些联合研究进一步取得丰硕成果,以推动两国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进而推动亚洲文明的对话。
正如谢伏瞻在致辞中所指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楼大厦,建立在文明互学互鉴的地基之上。在这个伟大进程中,我们要推动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扎实构筑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每一个台阶。
(光明日报北京5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