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初夏,江苏太仓城厢镇东林村,阳澄湖的支流杨林塘穿村而过,两岸,一望无际的麦浪蔚为壮观。2018年,东林村集体经济稳定收入达2127万元。其中,工业厂房出租与农业的收入比由原来的7∶3变为如今的5∶5,未来预期倒置为3∶7,村级收入呈现更为稳定可持续的态势。
太仓自古农业发达,物产富饶,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的美誉。长期以来,太仓始终坚持把建设“现代田园城市”作为发展目标,致力实现“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美好景象。2018年,太仓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458元,是全国的2.22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4∶1,太仓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农民收入最高的城市之一,并4次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首位。
育一支扎根农村的乡土人才队伍
得益于村级组织发育壮大,太仓73个行政村,村级平均收入达720万元。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太仓坚持不懈培养了一支扎根农村的乡土人才队伍。
走进东林村农民集中居住小区东林佳苑,只见环境幽雅,老少皆乐。“没有苏书记,或许就没有现在的东林村。”王家阿婆的话立即引起了村民们的共鸣。
村民口中的“苏书记”就是现任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党委书记的苏齐芳。1991年,他放弃自己的企业,承诺只做3年村书记,3年结束后,村民们极力挽留,他又干了3年。就这样3年复3年,一干就是24年。2018年,东林村村级集体资产超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万元。
电站村党委书记王义平、雅鹿村党委书记顾爱东……在太仓,有一批扎根农村十几年、二十年的乡村致富“领头雁”,带领老百姓在村级小舞台上创出了一番大事业。
在他们的感召下,一批有志于农村农业的年轻人回乡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太仓市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太仓早在2012年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与此同时,一些问题和矛盾也凸显出来。“我们在走访中发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纪大多在50岁以上,农业劳动力‘兼业化、老龄化’现象较严重,等这些人老了,谁来种地?同时,大量的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外流,导致村干部出现了‘无人可选’的尴尬局面。”
2013年,太仓在全国首次采用与省内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定向培养方式开展“定制村干”工作,把一批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培养成为“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目前,已有两届189名“定制村干”走上工作岗位。
沙溪镇的陈一帆是“定制村干”之一。正在玉米地里忙活的他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从2018年夏天起,他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购买水果玉米种子进行试种,由于培育方法得当,第一年就获得了大丰收,一个水果玉米能卖8块钱,而且供不应求。陈一帆算了一下,一亩水果玉米每年能赚4.5万元,经济效益极高。
截至2018年年底,太仓累计培训农民达21207人次,农民培训及持证农民比例达78.23%,形成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的年轻人才队伍。到2020年,太仓计划再培养200名“定制村干”,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
奏一曲现代都市型精致农业乐章
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必须优化空间形态,有机融合城乡产业,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而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富民和强村。
致力生态发展,开发旅游项目,去年,电站村的游客总量突破40万人次。围绕农旅融合发展,充分对接上海游客资源,电站村形成了以林果为主导产业的乡村特色旅游品牌。2018年,电站村实现营业总收入3800万元,从一个经济薄弱村一跃成为全市十强经济村,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太仓市优化“四个十万亩”产业布局,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26.5万亩,持续完善“10个特色园+10个水稻园”的现代农业园区体系。同时,太仓积极构建合作农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模式,目前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35个、农村劳务合作社89个、家庭农场39个。
城厢镇东林村通过打通合作农场、保鲜米加工厂、秸秆饲料厂等多种业态,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东林羊场万头羊所产羊粪,在村里的有机肥厂发酵处理后,成为优质有机肥料抛撒农田,这一举措使东林合作农场的化肥用量减少约60%,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9%提升至3.5%,有效提升粮食和果蔬品质。合作农场水清岸绿,处处田园风光,在此基础上村里发展农业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观光采摘,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发展的道路。去年,农场工作人员平均工资五六万元,高的有八九万元。
太仓市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通过实践探索,太仓持续培育一批产业特而新、生态环境优、文明程度高、社会治理好、集体经济强、农民生活富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到2020年,全市50%以上的村列入试点行列,其中30%达到示范标准。
绘一幅安居乐业乡风文明新画卷
结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太仓各区镇不断完善农村公路绿道等慢行系统,开发精品自驾游、旅游公路示范线等,串联起乡村旅游经济带。至2020年,太仓计划打造200公里富有乡韵、设施完善的特色致富路。同时,太仓开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三年计划,力争到2020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村民生活舒适度明显提升。
太仓市委书记沈觅认为,城乡协调发展,百姓的感受度十分重要,应着力推动城乡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太仓在《太仓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基础上,制定全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年度重点任务,从教育、就业创业、社保、医疗健康、养老等12个方面,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作为全国“大病保险”的样本,“太仓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职工和城乡居民享受同样的保障待遇,并逐步推动了城乡社保制度一体化。而太仓在此基础上创新实施的“大病再保险”,使得老百姓不用多交一分钱,就能够得到一份额外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障,减少因病致贫的风险。2018年5月,家住太仓市伟阳社区(原东港村)的闵至豪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2018年度住院14次共花费约99.45万元,通过大病医保和大病再保险,共计赔付77.98万元,综合赔付率78.41%。
在国内率先提出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概念,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向民生热点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拓展延伸;探索打造“10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在被合并村探索建立小型日间照料服务点,截至目前,全市居家养老月均服务老年人两万多人次……朝着“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的总目标,太仓正不懈努力,探索一条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人民满意度和感受度为衡量标准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