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粤港澳大湾区怎样集聚全球创新资源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怎样集聚全球创新资源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0-15 04:1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圆桌对话】 

  编者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怎样坚持“创新驱动”的原则,通过完善区域协同体制机制,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粤港澳创新优势,更好地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围绕这一问题,本报特邀请专家展开了讨论。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张雁

  嘉宾:

  欧阳峣 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赵刚 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毛艳华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

  傅元海 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培育创新优势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主持人:按照《纲要》的精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定位之一是旨在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即充分发挥粤港澳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创新优势,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来源地。该怎样理解这一战略定位?

粤港澳大湾区怎样集聚全球创新资源

车辆在港珠澳大桥上行驶。新华社发

  欧阳峣:《纲要》在“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等内容中都强调了创新发展,包括使粤港澳协同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等等,最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强调创新发展,既符合新发展理念,也符合世界一流湾区建设的基本趋势和客观规律。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等世界著名湾区看,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他们的共同特征。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世界一流湾区,首先就应成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科技创新高地,进而带动全国经济的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和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从整体上看具有一定的创新生态优势。首先,粤港澳拥有科技研发和产业创新的优势。香港有5所进入世界100强的大学,广州有5所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的大学;广东省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80余家,发明专利数量和国际专利受理量均居全国首位。其次,粤港澳在经济合作和科技合作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香港、澳门和珠三角的城市山水相连、文化同源、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合作不断加强。但也要看到粤港澳各自的短板,香港的制造业生态链覆盖面比较狭窄,广东虽拥有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但只有深圳的原始创新能力较强,其他地方仍然是以模仿创新为主。因此,通过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增强湾区的内聚力,不仅能够使得大湾区内部的创新资源更加向内集聚,而且可以吸引全球的创新资源向粤港澳集聚,在自主创新、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真正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大湾区的引擎带动作用,带动全国的开放创新和产业升级。

  赵刚:通过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和香港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纵观全国,三个区域被国家赋予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北京市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市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领头雁,集聚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全球著名企业,集聚高新技术产业。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建设国际创新中心的基础和优势,最近召开的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指出:要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将在香港建立中国科学院所属研发机构,在澳门建立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香港孵化+广东产业化”将是未来的重要趋势。

  毛艳华:当前,新产业革命和新经济发展正在改变全球经济格局,主要工业化国家都在通过制定“科技战略”或“创新计划”,谋求在全球经济格局重构中的新优势。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个战略定位的具体含义包括:一是培育新经济发展的策源地,即发挥粤港澳的综合优势,汇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助推珠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该地区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三是促进港澳经济结构优化,开拓粤港澳经济合作新模式,保持港澳经济长期繁荣和稳定。

  傅元海: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可以在加快发展动能转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其他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大湾区是我国制造业集聚区,有“世界工厂”之称,占全国制造业比重的10%左右。建设大湾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些年珠三角制造业结构逐步升级,特别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比重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超过30%。然而,珠三角虽然已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制造业位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地位。为此,只有实现创新驱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创新中心,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型经济体,这是产业链升级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且,通过大湾区建设推动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由中低层向中高端攀升,可以为我国全面振兴制造业,实现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目标,提供示范,积累经验。

  优化创新资源 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圈

  主持人: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前提条件,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怎样消除这些瓶颈和制约,构建优良的创新生态圈,从而有效地集聚全球创新资源?

  欧阳峣: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构建一个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虹吸”效应,有效吸引全球优质创新资源的进入。从粤港澳大湾区的情况看,已初步具备了创新要素集聚的基础。特别是深圳和香港地区,对创新资源的“虹吸”能力较为突出,在创新和创业方面已经形成国际影响力。但是,大湾区的创新环境仍然有改善的空间,具体地说,一是创新环境需要在广度上拓展,即将深圳和香港的创新吸引力扩展到整个大湾区,增强创新“虹吸区域”的规模,使得整个大湾区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二是创新环境在质量上的提升,即消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制约因素,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如积极实施促进大湾区出入境、物流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和学术人才的交往交流;积极支持香港、澳门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申请内地科技项目,鼓励香港、澳门在广东设立研发机构。同时,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健全粤港、粤澳以及泛珠三角区域的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加强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贸易方面的国际合作,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有效流通,建立大湾区知识产权信息交换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促进高端知识产权服务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这样,就可以构建一个地域广阔、活力强劲的创新生态圈,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

  毛艳华:粤港澳大湾区实行“一国两制”下不同关税区、不同法律和不同货币的跨区域合作,对科技创新存在一些制约的因素。目前,大湾区内的人、财、物等创新要素还不能跨境顺畅流动,在科技人才跨境工作、科技设备和样本跨境流动、科技信息跨境传输、科技资金跨境使用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问题。此外,大湾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落后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还不够强。为此,必须致力于加强大湾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的整体优势,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具体而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一是要促进创新要素的便捷流动。通过解决人才跨境居住和工作的身份认证、便捷通关、养老医疗服务跨境提供等问题,便利国际人才在湾区入境工作和生活;通过改善科研物流通关模式,建立先进仪器设备、生物样本跨境流动的监管和通关机制,鼓励粤港澳三地科创资金的跨境投资,支持安全可控条件下的科创数据跨境流动;二是要基于粤港澳的要素禀赋特点和科技创新优势,构建大湾区科创要素分工格局。

  赵刚:粤港澳之间社会制度、法律体系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湾区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这是目前面临的难点和重点问题,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如果从区域优势互补的角度看,“香港孵化+广东产业化”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香港的科技人才数量有限,可以同广东进行更多的交流合作,并吸引更多的国际科技人才进驻;香港的制造业生态链覆盖面不够宽阔,可以通过与珠三角城市的合作将科技成果更好地进行产业化。同时,打造国际创新中心需要金融的支持,应充分发挥港交所和深交所的功能,依靠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打造具有特色的金融创新支持体系。

  傅元海:怎样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信息等创新要素的充分流动,这是形成大湾区创新综合优势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可以借助港澳灵活的市场机制和高度国际化的环境,更好地吸引全球高端科技人才,带动大湾区科技创新进入全球创新网络。要通过整合和优化配置粤港澳的创新资源,形成一种新的综合优势。比如港澳有不少领域的基础研发和产业应用技术国际领先,但缺乏产业基础和有效的市场需求,广东一些城市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完备的产业链,但基础研发不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从而出现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二者通过优势互补,形成“香港孵化+广东产业化”的格局,将发挥各自所长,弥补各自的不足,并形成更强的创新合力。总之,大湾区的创新资源需要通过整合和优化配置,形成合成优势。

  坚持创新发展 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典范

  主持人: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要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怎样通过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进而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欧阳峣: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产业发展,主要需要两种类型的平台,一是技术研发的平台,主要是大学和企业的实验室;二是成果孵化的平台,主要是开发区和企业的孵化器。通过这些创新载体和平台的建设,既能够构建一个创新生态系统,又能够培育一条创新产业链,将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有较多的创新载体和平台,在加快这些平台建设的同时,还应推动新型平台的培育。具体来讲,一是加强已有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国家最早批准设立的科技创新试验区,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也是全国有影响力的开发区,已经在创新集聚和产业集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在提升质量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二是建立和培育一批新的载体和平台。比如积极支持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加快香港科技园、香港数码港和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推进香港、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建设。三是加强高等学校和企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粤港澳的世界一流高校和国家“双一流”高校拥有一批设备精良的重点实验室,大型企业也拥有一批技术转化能力较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需要进一步集聚全球先进人才,增强基础研发和原始创新的能力。在创新平台载体和平台建设中,特别要重视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努力掌握国家支柱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时,不仅要重视已经在价值链上居于领先地位的大型企业,而且要重视可能成为隐形冠军的中小企业。

  赵刚:当前,粤港澳创新平台已经形成多类型和体系化的发展态势,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和环节采取不同的推动策略。一是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他们往往是在寻求学科发展前沿的同时实现原始创新,从而为后续的应用研发和产业技术开发提供新方法、新路径,应着重提升这些平台的基础配套和仪器设备水平;二是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未来具有较强预期的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对他们应着力加强资金、人才等要素配套,重点围绕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创新突破,带动区域产业升级;三是创新驿站、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共享仪器设备,提供便捷的前沿科技信息,促进创新创业,对他们应着力形成跨行业、跨区域的创新联动体系,促进创新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有效对接。

  同时,为了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需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构建开放共建、资源共享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可以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创新机构和政策优势,着力打造立足湾区、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国际性技术交易中心、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通过整合政府、高校和研发院所、市场机构的科技创业服务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毛艳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围绕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典范的目标,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形成有利于区域价值链升级的制度安排,增强大湾区在全球竞争中对研发、设计、品牌和总部管理的能力。具体地说,一是要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的建设,重点是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为大湾区内外投资者在粤港澳设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提供集聚空间;鼓励粤港澳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促进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融通。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加快完善知识产权运营、交易、证券化融资平台建设,促进粤港澳三地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贸易方面的合作,健全知识产权案件跨境协作机制;充分发挥香港在知识产权保护及专业服务方面的优势,支持香港成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建立大湾区知识产权信息交换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有效流通。三是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挥香港、澳门、深圳和广州等的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功能,共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应该发挥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利用现有金融资源,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将香港建设成为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

  傅元海:构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是解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大湾区建立了各种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但是,平台建设要特别关注以下问题:一是科技人才结构的优化。应重点引进基础研发和产业创新的国际高端人才,不仅要集聚湾区内的创新人才资源,还要更好地吸引全球的创新人才资源。二是科技创新平台的结构优化。不仅要建立一批产业技术研发平台,而且要构建一定数量专注于基础研发的高水平科技平台,致力于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三是提高科技创新平台的国际化水平。应追踪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努力从前沿技术的跟跑者变为领跑者,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四是加快融入全球创新链。更加有效地获得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创新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五是分类完善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财政资金应倾向于对基础研发平台的支持,不以短期赢利为目的,产业创新平台应以企业需求推动运行,由企业为主体寻求与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从而有效解决科技创新成果脱离市场或转化率低的难题,增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5日 06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