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人才“帽子”泛滥现象亟待改变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人才“帽子”泛滥现象亟待改变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2-12 02: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时评】

  作者:杨三喜(媒体评论员)

  据报道,日前,针对全国政协提案提出的取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建议,教育部已正式予以答复。教育部肯定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的积极意义,并表示将通过完善“长江学者”退出机制,明确退出情形和退出程序,严格人才称号的使用管理,淡化“帽子”的概念,引导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以缓解人才的无序流动问题。

  实际上,之所以有政协提案建议取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一个原因在于高校间抢挖“帽子”人才所导致的人才无序流动。而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包括“长江学者”在内的一系列人才奖励计划所引发的人才“帽子”泛滥以及人才评价、引进中的以“帽”取人倾向。正是有人“戴帽子”,才有人“抢帽子”。如果不改变“戴帽子”以及以“帽”取人的问题,即便取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马上也会有其他人才称号代之,治标不治本。从教育部的回复来看,教育部显然读到也读懂了建议背后的真问题,并且提出了改进措施。

  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初衷在于解决当时大学教授、科技人员薪酬偏低的问题,是为了给优秀学者提高待遇。各级政府、各高校、科研院所陆续出台各级各类人才支持计划,又造成了人才“帽子”泛滥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分别有人才计划84个和639个,市县层面人才计划更是多不胜数,各类人才计划,名目繁多、杂乱无序,“帽子”满天飞。

  人才计划本身的初衷是好的,在于吸引人才、改善学者待遇、鼓励科研创新。但绝大部分人才计划都与薪酬待遇、科研经费,甚至住房、家属工作安排、行政级别待遇等挂钩,且在学科设置、重点学科评选、科研启动经费中,“帽子”学者多寡关系重大,“帽子”几乎等同于票子、位子,意味着权力和资源,加剧了赢者通吃的局面。于是,一些人动摇了学术追求,为了争夺“帽子”费尽心思,难以安心科研。甚至有人形容一些学者“永远都是在得到‘帽子’和得到下一顶‘帽子’的途中”。

  同时,高校则把“帽子”作为人才引进的标准和成绩,“重名轻实”、争抢帽子,造成了人才的恶性竞争和无序流动。而高校选择的背后,又是把拥有多少“帽子”学者作为评价高校实力的依据。此外,高校重金挖抢“帽子”,其实也是在通过“帽子”学者,争夺在学科设置、重点学科评选、科研经费等方面的优势。于是,人才计划慢慢与其初衷背道而驰,不仅无助于鼓励科研创新,反而扭曲了人才成长环境,破坏了学术生态。

  改变人才“帽子”泛滥及其引发的人才无序流动问题,首先须从“戴帽子”入手。清理整顿各类人才称号,该取消的就取消,并统筹设立人才称号,能不设就尽量不设,严格各类人才计划的数量,改变“帽子”满天飞的乱象。其次是让人才“帽子”与位子、票子脱钩,避免“帽子”与高额奖金和相关待遇相关联,在学科设置、重点学科评选、科研启动经费、个人升迁以及学术成果评价等方面也该破除以“帽”取人的倾向,让人才称号更多回归为反映科研贡献和学术能力的荣誉称号。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2日 02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