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告别户口“紧箍咒” 让人才流得动留得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告别户口“紧箍咒” 让人才流得动留得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1-12 02:4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强国密码】 

  作者:吴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人的流动是社会活力的重要源泉。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

  长期以来倾向于人口稳定的户籍政策,终于在中央层面向鼓励和促进人口流动的方向做出大幅度调整。这是人才强国道路上的一个清晰路标,为人才社会性流动松开了“紧箍咒”。

  人才“活水”激发发展活力

  “流动”这个词在《意见》中出现了29次,这是《意见》中最重要的关键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焕发出蓬勃生机,产生了辉煌成就,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流动激发出的巨大活力。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关于劳动力和人才的社会性流动仍然存在种种体制机制性障碍。一本户口簿,牵动着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方面面,制约着人才流动的方向。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才流动已成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数据显示,2018年年末全国人户分离人口数量高达2.86亿人,相当于每5个中国人之中,就有一个人处在人户分离的状态。这也正是“京漂”“沪漂”“深漂”“蓉漂”等词成为热词的原因。

  近几年,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很多城市已经陆续放宽落户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已经有超过160个城市发布人才政策。进一步放宽放开大城市落户限制,现实意义重大,可谓正当其时,甚至是时不我待。

  另外,还要看到,此轮城市放开和放宽落户条件,将会释放一轮“户籍红利”,有利于吸引更多人才从一二线城市向其他中小城市流动,促进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人才和劳动力的良性流动。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落户政策的放宽,人才终于有了“用脚投票”的自由。而人才的大量流动,必然带来连锁性效应。2017年至2018年间,有些城市成功吸纳了数十万青年人才落户。但与此同时,入学难、购房难等问题也凸显出来。比起吸引人才,如何留住人才,才是难中之难。

  简言之,当落户门槛降低,人才流动加大,势必带来城市公共服务的压力。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要用前瞻性的思维去谋划城市的未来发展。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稳妥有序探索推进门诊费用异地直接结算,提升就医费用报销便利程度……《意见》提出的一系列普惠政策,旨在让人才流得顺畅,留得心安。而这一切都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能力和智慧。因为,随着改革向纵深推动,国家新政最终要化为人才自由流动的基石,而不能再是一些城市刻意“抢人”的筹码。

  在流动中实现人才价值

  人才的流向其实是经济社会活力的“风向标”。人才如江河水,总会流向经济更强、环境更优、政策更好的洼地。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年轻人蜂拥至大城市,一个重要原因是那里不仅就业机会多,创业平台也完备,可以提供足够的施展才能的空间。一个地方有更为优质的创新环境、营商环境、融资渠道、创业政策、行政效率,人才才有向这个地方流动的不竭动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动能,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需要优先关注的重点领域。人才治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才管理,它强调主体的多元性和合作性,政府、企业、事业、社会、个人都是治理主体。政府大包大揽做不好人才工作,放任自流也不行,应该相互合作、协同治理,要使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一展身手、长袖善舞。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构建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格局,必将能为各类人才铺就成长进步、施展才华的舞台,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活力。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12日 07版)

[ 责编:孔繁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