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战疫中书写高校担当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战疫中书写高校担当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3-17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窦贤康(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越是艰险越向前。疫情发生以来,我校的附属医院以“提高收治率、治愈率,降低感染率、病亡率”为目标,实施早诊断、早干预、早救治的策略,其中人民医院及接管、托管院区开放病床4900张,并支援金银潭医院;中南医院及接管、托管院区开放病床5400张,并全面接管雷神山医院,创造“边建边治边培训”的中国奇迹;同仁医院及接管、托管院区开放病床1700张,都为抗击疫情作出了最大努力。

在战疫中书写高校担当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工作。新华社发

  在与疫情战斗中,一批武大人临危不惧、义无反顾,以医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站在战疫的最前线。人民医院急重症医学中心主任魏捷教授年逾六旬,在疫情之初即不顾个人安危,扑在一线,过道里都住满了危重的新冠肺炎病人,她连续一个多月没有离开病人一步。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饶歆,左腿严重扭伤,骨科医生嘱咐他卧床休息两周,但他仅仅4天后便拄着拐杖回到工作岗位……在抗疫最紧张、医疗物资最匮乏的时期,武大校友挺身而出、竭尽全力,横跨南北半球,将紧缺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武汉的抗疫前线,捐赠款项和物资累计逾7亿元,担当民间战疫“生力军”。在大疫面前,武大人勇往直前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在战疫中书写了令人感佩的武大担当。

  疫情发生之初,病因的确定迫在眉睫。我校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蓝柯团队是国内最早发现和确定新型冠状病毒的团队之一。1月2日,蓝柯团队获得“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肺泡灌洗液标本;1月3日,通过部分基因片段的扩增和测序,基本锁定了新型冠状病毒;1月7日,完成病毒基因组全序列测定,正式确认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并依规做了正式上报。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数据(分别命名为2019-nCoVWHU01和2019-nCoVWHU02)被《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引用,为我国在疫情早期明确病因作出了重要贡献。随后,他们又开展了病毒传播途径的研究,在重症监护病房、医务人员工作区、方舱医院、社区等许多场所开展环境气溶胶病毒载量的监测工作。

  病因明确之后,快速准确的病毒检测成为临床救治的关键。为此,我校迅速组织核酸检测的科研攻关。1月15日,中南医院首先开展核酸检测。1月20日,人民医院采用纳米孔靶向测序新方法,迅速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纳米孔靶向测序检测方法是药学院刘天罡团队和人民医院李艳团队的创新性开发,大幅提升了病毒阳性检出率,能同时检测新冠肺炎病毒和其他10大类、40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并监测病毒变异及其毒性与传播力改变。经过不断优化应用流程,检测效率明显提高,人民医院日检测量达1740份。在核酸检测能力还不足的早期,为兄弟医院和各地市州的检测提供了支持。为了进一步提高核酸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蓝柯团队与人民医院、中南医院的相关专业人员协同攻关,研发了基于数字PCR的核酸检测方法,假阴性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成为现行诊断方法的有益补充,正在人民医院东院作为临床辅助诊断手段使用。

  在病人迅猛增加的时期,面对核酸检测的不足,中南医院影像科张笑春教授积极建言CT影像作为新冠肺炎首选诊断方法。这一观点在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得到体现。同时,我校遥感测绘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院与人民医院放射和临床专业人员通力协作,开发出新冠肺炎CT影像人工智能处理系统。对新冠肺炎检出的敏感性达到97.6%,初筛普通型和重型患者的准确率达到91.5%。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的困难局面,我校迅速组织了药物筛选和临床试验、产业转化等工作。到目前为止,蓝柯团队、刘天罡团队、洪学传团队等发现了8种药物或化合物在体外试验中对新冠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两个传统药和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在细胞水平抗病毒效果十分突出,并做了深入研究,阐明了其抗病毒机制。

  在临床诊断与治疗领域,人民医院、中南医院等调动最大限度的医疗资源进行临床救治,同时不断创新开展应急防控技术研究,为科学、高效地做好疫情防控和临床诊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人民医院万军教授团队依据工作实践编制的《方舱医院工作手册》(第二版),被省市防控指挥部采纳,下发方舱医院指导诊疗工作。中南医院张元珍教授团队的研究对于制定COVID-19感染孕妇的产科诊疗方案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教授,首次通过大样本的病例数量,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点进行了描述;王行环教授团队率先进行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疗循证与转化系统研究等。

  我校是一所综合研究型国家“双一流”大学,疫情暴发以来,我校还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性优势,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助力疫情防控,人文社科与管理创新等领域也积极主动作为,将研究成果及时地应用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为战疫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进一步推动开展病毒防控领域研究,我校设立了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专项经费,为国家做好技术储备。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大学与武汉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为取得这场战疫的完全胜利,将义不容辞地接续奋斗。

  (光明日报记者 张春雷、邓晖、王斯敏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17日 07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