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切实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效能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切实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效能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3-19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危机状态下国家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效能的一次总体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始终是我们须臾不可放松的大事。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尽快提高我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目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疫情蔓延扩散势头得到基本控制。综合前一阶段工作实践,着眼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效能。

  强化依法防控的政府之责。一方面,要赋予政府紧急行政权,满足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所需的政府效能;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公权力滥用,避免好心办坏事、走极端。其中,要注意区分紧急行政权行使的范围和行使的程度。一般情况下,法律会以列举的方式框定政府应急处置必须的权力范围,但对于权力行使的程度则需要政府自觉遵从比例原则,即在多种可以达到目标的方法中选择对相对人权益损害最小的,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应禁止过度。紧急状态下,法治是国家与社会共同认可的调整公权力与私权利关系的最高权威,是为保障公众生命安全提供公共秩序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为此,有些地方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专门成立法律服务组,对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予以把关,不失为明智之举。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是应急法治的根本目的。各级政府应当在这一目的指导下,履行积极责任,并考虑措施的合理性与手段的正当性。

  筑牢科学防控的专业之基。疫情防控是一个高度依赖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领域。离开临床医生敏锐的异常病例发现,离开科研工作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学检测,就难以对疫情风险作出科学的分析评估,更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战胜疫情,需要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疫苗研发、医疗设备等多领域的联合科研攻关和核心技术突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两条战线要相互配合、并肩作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和专业的力量。

  构建社区防控的共治之善。社区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单元,其防线失守,则公众安全失守;其防线巩固,则公众安全巩固。社区防控的质量和效果,依赖于联防联控力量的下沉和群防群控作用的发挥。一方面,联防联控需要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卫健服务等多部门密切合作、无缝衔接,织牢社区防控网。既不能在人员摸排、体温测量、出入管理等方面疏忽一个环节、放松一个卡位,又必须在同步平行展开且环环相扣的繁杂工作中实现精准、避免过当。因此,要确保干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支援社区细化工作,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群防群控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和配合。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很多社区自发组建微信群、工作小组,一些志愿者主动为隔离业主和孤寡老人买药送饭,邻里之间轮流采购配送生活物品,彼此携手筑起“家园防线”,不仅增加了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同感,而且催生了居住共同体的社群意识。这种自上而下的联防联控与自发自觉的群防群控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形塑了疫情防控的共治之善。

  发挥数据防控的精准之力。疫情防控的成效取决于政府干预措施走在疫情蔓延之前还是之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只有心中有“数”,才能见所未现、知所未萌,避免猝不及防、防不胜防。运用手机定位、交通数据、支付信息等手段可以追溯传染源、进行接触估算和疫情预测,形成“疫情态势图”;集成卫健、医药、民政、发改、工信等多维数据,可以了解相关医疗设备、防疫物资、企业产能、物流信息,形成应急物资“保障运行图”。挂图作战,比较这两张图的匹配程度,就能洞若观火、发现疫情防控中的漏洞、隐患和问题。与此同时,公众也需了解风险提前防护。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通过开发人群热力图、密切接触者测量App、流动迁徙大数据等帮助公众查询相关信息,提供疫情防护服务。这些表明,强化数据的采集和运用,扩展政府预知未来风险的能力,对提升突发事件决策指挥的科学化水平和满足公众的信息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分级防控的务实之策。疫情防控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救治,二是阻断。救治是医疗干预,可以解决存量;阻断是管理干预,可以控制增量。在疫情暴发初期,为降低春节期间人员大幅流动可能产生的疫情扩散风险,各地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实施交通管制、小区封闭、延迟假期等重要举措,踩住了人员流动的“急刹车”。风险管理的理想结果是,既能把损害降到最低,又能最大化地实现社会总体效益。因此,必须在安全与发展、风险最小化与经济社会的可恢复性之间把握平衡。让经济社会安全地运行起来,既关系到为疫情严重地区提供物资保障,又关系到民生需求和经济发展。为此,要坚持分级防控,既要避免对不同地区采取“一刀切”的做法、阻碍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又要避免不当放松防控、导致前功尽弃。因此,按风险等级划分高中低三类区域,采取差异化策略,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提升协同防控的体系之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总体战,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也是党政军群全方位参与的危机治理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大体形成了“一体三面”的危机治理格局。“一体”指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各部门联防联控、基层社区群防群控、省区市对口支援。“三面”分别是前方一线救治,后方物资调配、科学攻关;前方同步推进疫情防控与信息发布工作,后方统筹医疗保险救助、民生需求与经济发展;前方社会力量组织捐赠和志愿服务,后方企业迅速扩产增能生产急需物资。这种危机治理体系动员和吸纳了一切有利于疫情防控的组织和要素,并将其融进巨量的超常规任务中运转。协同防控表面上看是各种应急力量进行的配合战,实质上却是“制度—组织—纪律”这种外在的整合力量与“责任—能力—方法”这种内在的协作力量进行的一体战。为此,必须运用制度之能来提升危机治理之效。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19日 06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