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把“饭碗”端牢,中国有信心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把“饭碗”端牢,中国有信心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4-14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尤其是在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的当下,我们更要保持战略定力,扎实抓好粮食生产、储备与保障。4月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完全有能力保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光明智库约请专家与一线工作者共同探讨当前形势与对策,为中国人端牢“饭碗”夯实底气、提振信心。

  中国粮食安全的信心源自何处

  作者:陈文胜(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中央农办乡村振兴专家委员)

  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蔓延,多国政府宣布限制粮食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发出警告:疫情在全球蔓延致使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中断,可能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当前,如何正确研判形势,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至关重要。

  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战略底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农业大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历史性转轨,以农村改革为起始,首先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党的十五大强调“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2004年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出惠农强农的发展战略之先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两个趋向”的重大历史论断,标志着确保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上升为国家现代化的战略底线。

  在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受国民经济下行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不确定性因素急剧增多,农业作为安天下的产业,无疑发挥着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

把“饭碗”端牢,中国有信心

陈文胜(郭红松绘)

  我国农业发展拥有高水平的保障能力

  从生产方面看,1978年到2019年间,我国人口增加44.4%,可耕地面积每年减少3000平方公里,但粮食总产量从3.05亿吨增长到6.64亿吨,从2003年开始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产量“16连增”。从供给方面看,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但主要进口的是产地国产能过剩的大豆,接近粮食总进口量的80%。我们在主粮方面始终具有绝对优势,特别是稻谷、小麦连续多年产大于需。即使有少量进口也主要是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如2019年大米和小麦全年进口量仅占当年产量的1.8%和2.3%,自给率均在95%以上。从库存方面看,由于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在长期产大于需的情况下,库存数量居高不下。官方资料表明,中国口粮年均消费量为2亿多吨,2019年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吨,库存量可以确保全国一年的消费。

  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指导下,农机与社会化服务不断推广,在生产、供应与储备方面,中国农业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高水平的保障能力。农业生产者分散在广阔的自然空间独立工作,也能够有效防范病毒传播。以湖南为例,根据调研,全省农业生产已经全面复工,基于政策激励与市场价格向好的预期,耕种面积甚至比上年有所增加,预计今年的粮食生产会继续实现丰收,主粮市场供应基本不会出现问题。

  农产品供给并非总量不足而是存在结构性矛盾

  中国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强制性农村生产满足城市消费到农民生产主导市场消费,再到市场需求主导农产品供给的变迁历程,即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阶段性过剩演变。如今,我们不仅要“舌尖上的安全”还要“舌尖上的美味”,这意味着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向结构性矛盾转变。

  目前,存在农产品同质竞争与低端农产品供大于求两大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农产品品牌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错位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优质产品,推动农业由“以量取胜”的低端路线向数量、质量、产值量“三量齐升”的高质量发展跨越,从而在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把“饭碗”端牢,中国有信心

江西吉安市永丰县恩江灌区,农民在水田中劳作。刘浩军摄/光明图片

  如何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性

  作者:张红宇(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粮食是国之重器,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具备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依靠自己的资源和供给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2019年中国粮食总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6.64亿吨,人均占有粮食474公斤。这不仅大大超过全球人均粮食占有350公斤左右的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标准。尽管按包括豆类、薯类在内的粮食概念计算,这些年大豆自给率只有15%左右,但我们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方针,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与此同时,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储备,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完善的粮食储备和应急保障体系,储备标准大大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特别是从2014年开始,国家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四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增加地方粮食储备。加之粮食储运设施和条件完善,稳定价格、稳定市场、稳定预期的应急调控能力和调运机制健全,我们完全有能力满足市场充分供给,保障城乡居民正常生活和经济社会健康运行。

把“饭碗”端牢,中国有信心

张红宇(郭红松绘)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人口大国,确保十几亿人吃饭,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目前,国家农业产业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客观上也存在长期性挑战。一是资源困境。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农情客观存在,且后备农业资源不足,农户数量多,户均农业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配置效率都不高,大国小农的格局将长期持续。二是科技困境。中国粮食单产水平不高,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单产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3%、65%、54%和52%,尖端农业科技缺失,基础性农业科研水平距发达国家尚有明显差距。三是市场困境。粮食生产成本高效益低,资源性农产品在全球缺乏竞争力,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结构性矛盾突出。

  粮食事关生存,是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和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让粮食成为我们的软肋,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作为。其一,坚持藏粮于地。要保持足够的资源数量,努力实现粮食资源的永续利用。18亿亩耕地红线,17.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8亿亩稻谷、小麦口粮播种面积必须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其二,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发展生物技术、装备技术、降耗技术、信息技术等,增加粮食产出总量,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粮食生产效益,减少自然、疫病灾害,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三,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创新土地制度,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集中化程度;优化经营制度,培育发展种粮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强粮食生产效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粮食支持保护制度,形成可积极引导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财政、金融、保险、期货等多元政策工具和政策框架,激活粮食生产的主体、市场和要素。

  此次疫情启示我们: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主动权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必须坚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总量安全的高标准要求,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始终做到田里有粮,库里有粮,碗里也有粮。

把“饭碗”端牢,中国有信心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舍必崖村,市民在草莓种植园里采摘。王正摄/光明图片

  携手与共,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作者:杨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国家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粮食供需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什么?当前国内外粮食供需形势如何?是否导致短期和中长期国内外粮食供给出现严重短缺?认清这些问题对于更好地保障国内外粮食安全、维持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疫情影响机制看,疫情将抑制全球粮食消费,但是粮食生产遭受的负面影响较小。首先,食物需求因收入下降而减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表示:2020年全球经济将急剧跌入负增长,170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将出现下降。人均收入减少将降低食物消费,包括肉、蛋和奶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其次,石油等能源价格下降,将抑制生物燃料发展,降低特定农产品需求。美国大量使用玉米、巴西大量使用甘蔗生产生物燃料乙醇;欧盟大量使用油菜籽生产生物柴油。然而,全球经济增速下降导致能源价格大幅降低。根据IMF的国际初级产品月度价格数据,世界石油、天然气在2020年3月份的平均价格比2020年1月降低47%和22%。能源价格大幅下跌将抑制生物能源产业发展,根据美国农业部在2020年4月9日公布的《全球农产品供需预测估计》,2020年美国用于燃料乙醇生产的玉米将减少1000万吨。再次,石化能源价格下降有助于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生产。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若将燃料、与石化能源紧密相关的化肥和农药等成本计算在一起,约占美国水稻、小麦、玉米和高粱等粮食作物生产成本的25%~34%,所占比重很高。另外,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大国的农业生产较为分散、机械化程度高和人口聚集程度低,疫情对农业生产体系冲击相对较弱。最后,各国都极为重视疫情下的农业生产。“民以食为天”,充足的食物供给是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疫情发生后,很多国家都出台支持政策促进农业生产。

把“饭碗”端牢,中国有信心

杨 军(郭红松绘)

  从全球粮食供需变化和预测来看,全球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略有剩余的基本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和其他国际机构的数据,自2012年以来,全球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供给略高于需求,库存呈增长趋势;2019年全球粮食库存处于近10年来的最大值附近,国际粮价也长期处于低位波动。由于疫情对农业生产冲击较弱,很多国际机构都预测2020年全球粮食产量依然保持小幅增长。然而,由于食物和工业等需求受到显著抑制,粮食库存将继续攀升。目前,世界农产品价格变化与上述判断基本保持一致。根据IMF的国际初级产品月度价格数据,在2020年1至3月间,除了大米价格上升10%以外,小麦、玉米、大豆及其他农产品价格都有不同幅度降低,特别是食用植物油、棉花、禽肉、水产品(三文鱼)降幅极为显著。

  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储备充足,有足够的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当前,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对我国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有限。根据2020年4月农业农村部预警专家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预计我国2020年粮食产量将保持小幅增长。

  然而,疫情导致食物运输中断、恐慌性食物囤积等问题,特别是在部分国家采取贸易限制和国际投机资本的炒作下,部分粮食价格存在短期内大幅波动的可能。受贸易保护影响,世界大米贸易量本来就很小,加之越南、泰国和柬埔寨作为世界重要的大米生产和出口国,实行出口限制将直接影响大米的国际供给,这是导致近期大米价格飙升的重要原因。大米价格的飙升也直接威胁依赖大米进口的国家的粮食安全。

  因此,亟须建立全球性的粮食贸易促进与信息共享机制。一方面解决物流中断问题,通畅全球粮食流通与贸易;另一方面强化全球粮食信息共享,促进国家间的粮食生产与贸易合作,稳定粮食生产和供给,避免不必要的食物出口限制,抑制国际粮食炒作行为发生。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李慧、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4日 07版)

相关阅读:

【一线声音】手中有粮 心里不慌

【一线声音】以绿色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