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疫情中说“家乡”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疫情中说“家乡”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4-17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虔 谦

  疫情在美国暴发后,有个说法在华人微信群里传开了:“抗击新冠疫情,中国打上半场,外国打下半场,海外华人打全场。”

  武汉疫情告急时,群里的捐款、捐物活动此起彼伏。有的群列出长长的捐献人名单,宛如一个光荣榜。更有人多群捐献——老乡群、同学群、文学群,等等。捐钱的还好说,捐物的最辛苦。人们四处打听,各显神通来筹备医护物资,还要寻找运输渠道……捐助祖国的活动还未结束,美国本土开始告急,群里响起另一种声音,开始了另一波捐助行动。这一次对象不是祖国,而是所在国美国。

  据我观察,其他族裔的美国人鲜有如华人这般“打全场”的。我在洛杉矶,在我身边,从疫情初期到形势日渐严峻,没看到哪个人像我们华人一样关心着自己祖国的同胞,大家除了每天关注疫情的最新消息外,都只顾着管好自己。华人与祖国联系之密切是有传统的,当年孙中山先生就把华人华侨当作中国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时空移转,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华人华侨的生存环境、思想情感也和百年前有所不同,然而,第一代移民和母国之间的情感纽带传承了下来,从未改变。由于对移居国语言的生疏,多数华人甚至是通过中文媒体来获取美国的新闻信息。

  另一方面,华人也明白,美国是他们自己小家的所在地,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地方。如此,华人肩上便有着情感和道义的双重承担——一般来说,对母国的情感要深一些,对移居国又怀着道义。这正是华人“打全场”的原因。

  有人用“尴尬”来形容华人在家乡认同上的挣扎。在一次华文文学论坛上,有与会者说,对于海外作家而言,真正的家乡存在于自身。笔名“水仙花”的英国中英混血儿作家伊迪丝·伊顿说:“毕竟,我没有民族,也不急于寻求。个性比民族更重要。”我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在我看来,民族和个性没有必然的矛盾,民族不必刻意寻求,它就流淌于我们的血液中。当然,一如“什么是幸福”是主观的,人们对“何处为家乡”的感觉也是主观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的增多和情感的沉淀而改变,我们应当互相理解、包容和尊重。

  至于我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是我的初心,已成信念。这初心从闽南到北京,从中国到美国,从未改变,也从来没有褪色过。多年来,美中两国的摩擦、矛盾没有停止过,我唯有祈祷美中两国之间的和平友好,并为此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7日 15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