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两山”理念的浙江实践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两山”理念的浙江实践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7-11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读书者说】 

“两山”理念的浙江实践

——读《诗意栖居:在“浙”里看见美丽中国》

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诚恳地表达,希望“人,诗意的栖居”。这是对当下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少偏重物欲现象的警示。诗意的栖居,是幸福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的生动表现,是人们长久以来所期望的生存状态。

“两山”理念的浙江实践

《诗意栖居:在“浙”里看见美丽中国》

何玲玲、方问禹、王俊禄 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细细读完何玲玲、方问禹、王俊禄所著长篇报告文学《诗意栖居:在“浙”里看见美丽中国》,深感这是一部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突显观察力、判断力、思考力、表达力的优秀纪实作品。在如诗如画的观察见闻过程中,作品真实地展现了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浙江久久为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的壮阔图景。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讲述精彩纷呈的乡村故事,以大量真实、鲜活、有冲击力的典型案例,刻画乡村生态、文化、治理等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剖析其中的内部机理、因果联系。融地理、人文、风俗、观念、精神、感情、行动等内容于其中,简约、形象地描绘了当今浙江广大乡村的美丽风貌。

  谋大事者,必有远思。2003年6月,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提出并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多年来,浙江的广大乡村面貌巨变,余村坚定践行这一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乡村建设在浙江、在余村变成了现实。《诗意栖居》通过真实、灵动、自然的书写,让读者见识了人居环境建设引发的美妙变化,全景呈现了“两山”理念指引下的一场非凡实践,既深入浅出阐述道理,又立足实际辨识误区,实证“两山”理念之科学,润物无声地给干部群众以启迪。浙江这些历史性的巨大改变,是社会文明探索发展思想观念的成功实践,也是我国国家治理发展思想的精彩展示,具有鲜明的示范作用。

  《诗意栖居》的主题是宏大的,但作者团队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现场采访赋予了作品鲜活的血肉和充沛的生命力。许多生动的细节,共同凝成文字的力量,堆砌起作品的高度。那些力排众议的领路人,舍己为公的基层干部,还有转变了思想、积极投身其中的广大群众,他们的面孔、他们的辛劳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光彩熠熠。正是他们夙兴夜寐,孜孜以求,共同绘就了“绿水青山”的绚烂画卷,营造了千万个理想的桃源,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成果。

“两山”理念的浙江实践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村 图片选自《诗意栖居》

  书中列举浦江县水晶产业发展始末,以村民的亲身经历、所思所想,阐述“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道理,极具说服力、感染力:“曾经,在浦江县集聚2万多家水晶加工作坊,从县城到街道、农村,有灯的地方就有加工厂,有声响的地方就在生产水晶。废渣、粉末、废水排到河里,村里就没一条干净的河塘,村民感慨‘水晶如此透亮,却又如此肮脏’,当地人赚了钱也要往外奔逃。”这些案例令人印象极为深刻。

  当前在我国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牺牲生态发展经济的现象,部分原因在于感悟不深、视野不宽。事实上,如果他们透过本书真切地看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轨迹,听到群众对得与失的评判,相信就会有所醒悟,从而兼顾生态与发展,真正自觉践行绿色发展道路。美丽的乡村环境,并不只是好看的风景,还可以是富强、幸福的乐土。

  书中还有“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范例与剖析。比如在德清县的绿水青山之间,一座地理信息小镇“无中生有”、拔地而起,入驻的地理信息企业将近300家,企业员工以长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为主,也不乏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专家和创业者。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座浙北小县城成为全国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悄然站在新兴产业的风口前沿。另外,互联网、现代物流体系等前所未有地拉近了偏远乡村与消费大市场的空间距离,曾经条块分割、自给自足、逐渐边缘化的小农经济,变身生态经济、特色经济,在大市场里奇货可居、价值凸显,“三农”生态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等市场空间和价值空间都空前提升。

  近些年,我国多个城市展开“抢人大战”,想方设法招揽人才、吸引年轻人,而从这本书透露的信息看,对地方发展而言,生态建设更是一项前置工程、基础工程、长期工程。大量实例表明,在老年人宜居、中年人休闲、年轻人宜业的追求中,对生态环境的考量都在明显提升,生态文明已经深入人心。环境也是可以影响和修正人的力量,中国古老哲学所主张的“天人合一”,就包含这样的见识。

“两山”理念的浙江实践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东坑镇深垟村 图片选自《诗意栖居》

  这本书还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千村千面、百花齐放的乡村景象,比如“江南老屋”复活记、“尘肺病村”新营生、“三根清香”与农家窗台、“三无村庄”奋力突围等,褒扬“就地长出来的美”,描述乡村产业、生态、乡风、治理互促共进,各具特色、各美其美。一些地方靠环境改善发展农旅融合,民宿经济勃发;一些地方在环境建设中锤炼干部作风,改善社风民风;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在环境改善中得到继承和发展。这些情景描述对于当下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和提醒作用:一些地方在生态建设进程中,从“GDP至上”猛然掉头到“环境压倒一切”,这样的理解仍显片面,没有探索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路径转化。

  可以说,这是一本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教科书。此书的几位作者都是资深记者,既有长年累月、跨省跨市下乡调研的扎实基础,更有贴近读者、讲好故事的职业本领。书中描述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具有史料价值,且不乏可读性。书中人物活灵活现,故事信手拈来,背后是海量的走访素材。

  另外,这本书还以专业眼光,提炼出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的三条关键经验:因地制宜、久久为功、群众视角。这也是当前全国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需要坚持的三个关键点。凭借丰富的采访、实录和正反面案例,这本书阐述的道理更加深刻、令人信服,也因此更具参考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1日 1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