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变简单重启为“疫”中进阶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变简单重启为“疫”中进阶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7-16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变简单重启为“疫”中进阶

——北京市文化企业战疫期提质升级的融合创新之路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光明日报社联合调研组

  编者按

  文化企业,是首都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其文化属性、科技属性、产业属性,对于观察“后疫情时代”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及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市立足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引领地位,找准疫情期间文化企业的难点痛点,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领域应对疫情的专项务实举措。北京市文化企业也积极变革,寻找发展新机遇、挖掘消费新潜能,加速了文化产业全面数字化转型、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对此,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光明日报社组成调研组,系统梳理了北京市部分重点文化企业复工复产、提质增效的有益探索,并提出了“疫”中进阶推动文化企业提质升级的融合创新之路。

变简单重启为“疫”中进阶

  疫情期间,北京钟书阁书店通过直播方式向读者介绍书籍,并使用外卖平台寄给读者。新华社发

变简单重启为“疫”中进阶

  一名观众在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交流展现场,通过涂画智能书法台进行书法创作。新华社发

变简单重启为“疫”中进阶

  6月13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京开展了环球云赏北京中轴之美直播活动。张瑜摄/光明图片

  数字科技文化企业利用自身渠道优势开通线上募捐设立战“疫”基金、知识传播企业联合在线医疗平台为用户提供线上义诊、跨时空“线上音乐会”为观众提供了耳目一新的“云音乐”鉴赏体验、传统书店加入电商外卖计划为客户提供点对点配送服务……战“疫”期间,北京市不少文化企业危中寻机,不断将疫情激发的复原力、创新力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满足用户从“线下”到“线上”这一文化消费需求变化的同时,找到了适合自身特点的业务增长点。调研组发现,这些文化企业的复工复业之路并不简单是传统业务模式的“重启”,其“疫”中进阶的态势表现得尤为突出。

  1.科学谋变 ——化危为机的思路愈发清晰

  疫情发生后,北京市文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较大差异。电影演艺、旅游景区、实体书店、印刷发行等传统文化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疫情重创。而互联网文化企业则“喜忧参半”,一方面,疫情对数字文化企业的产品开发、内容制作、新产品上线带来冲击;另一方面,公众长期居家也为大量文化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调研组发现,北京市文化企业在疫情中的生存现状虽然差别很大,但对于化“危”为“机”的认识是较为一致的,无论遭遇困难大小,往往都有一整套发展自救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一是加速数字化进程,推动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展现出助力文化企业蜕变脱困的积极作用。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在线教育、网络直播、网络视频等数字文化新业态持续发展创新,用户规模、活跃度、点击率、内容产量指标激增,供需两端的双升级促使其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大。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拓展线下文化产业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空间维度,催生出云院线、在线博物馆、线上无人书店、数字艺术展示等传统文化新业态。目前,5G、AR、VR、AI等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的应用效能将更加显著,成为文化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

  二是重构产业格局,倒逼提质增效。远程办公、在线商务等产业互联网形态的文化产业增量依然可观;网络视听、网络游戏、数字阅读等消费互联网形态的文化产业将由流量红利时代进入存量博弈时代。电影院、演出会展等临场体验型文化产业并购整合趋势明显,互联网文娱平台加速融合,优质企业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行业集中度迅速提升。产业格局重构倒逼企业提升内生效率,变流量运营为内容运营、变平面化运营为立体化运营。未来文化企业将会以“内容为王、融合创新”为主线,聚焦高品质文化供给,形成文化品牌,满足市场多样化、精细化、垂直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三是激活消费潜力,引领市场发展。疫情下走红的“宅经济”培育和激发了以家庭、社区为核心的消费场景,云旅游、云逛街、云看展、云观演、“互联网+电影”等新型消费和在线教育、知识付费等升级消费折射出后疫情时代文化消费市场的变革方向。此外,被抑制和冻结的旅游、文艺演出等文化消费需求在疫情后出现补偿性消费热潮,部分细分领域的消费需求将会被充分开发。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释放政策红利。疫情暴发后,为帮助文化企业解决绝燃眉之急,北京市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涵盖短期支援和长期规划的政策“礼包”,打造政策闭环、搭建服务平台、完善体制机制。特殊时期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成效,将为文化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创造基础条件、提供帮扶指引、释放政策红利。

  2.内外兼修 ——战疫破局的举措落实落细

  在央地一系列抗疫扶持政策和企业自救升级措施的共同发力下,北京市部分重点文化企业依托“双创”策源和文化科技主体集聚优势,积极寻求文化企业战疫破局之路,树立了政企联合抗疫、企业互助抗疫的典范。调研组认为,辨证施治、分类施策、抓实抓细,是其主要特点。

  政策助力。一是经营减负。北京市、区政府第一时间出台房租减免、贷款贴息、扩大信贷投放、延缴社会保险等减负政策,覆盖了各种规模的文化企业。先后实施“一企一策”,推出降低融资及经营成本的“投贷奖”政策和“房租通”政策。二是创新扶持。出台包括资金扶持、技术扶持、平台建设等在内的全方位政策体系,以鼓励文化企业利用疫情契机加速内容研发、业态培育、场景开发和技术升级。三是服务优化。在项目审批、内容审核、协调纾困等方面特事特办,努力优化营商新环境。

  战疫获益。一是践行社会责任,提升社会影响。在危急时刻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众多大型数字科技文化企业均利用自身渠道优势开通线上募捐通道、设立战“疫”专项基金,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社会认可。例如百度成立3亿元人民币的疫情及公共卫生安全攻坚专项基金,用于开发AI智能外呼系统和体温检测系统。二是放大公益属性,拓宽业务渠道。网络视听类文化企业搭建“战疫情”专区,联合权威媒体发布疫情进展、解读政策条例、回应群众关切,通过短视频方式迅速真实反映疫情防控情况,同步上线辟谣专题有效净化舆论环境,或在舆情引导、稳定民心、提振信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知识传播文化企业联合在线医疗健康平台,开通义诊通道,减少了线下就诊交叉感染,部分社交媒体文化平台也成为民众医疗救助和物资求助信息发布、医疗部门及公益机构救助信息获取的重要平台。三是主打免费体验,培育潜在受众。基于疫情期间公众居家隔离的特点,不少文化企业创新并免费开放更多优质内容,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例如,一些视听平台携手音乐人上线《武汉,你好吗》《我们一定会胜利》等公益歌曲,用声音提振战疫信心,并通过捐赠版权、免费开放视频资源等方式,向公众提供数百部优质视听内容。数字阅读企业开设线上免费阅读专区,满足公众居家阅读需求。

  固本自救。一是大力发展远程办公。不少文化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将VPN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内部沟通工具扩容,为公司全员提供了稳定的远程办公IT环境,在线办公、远程办公、协同办公模式最大程度保障了业务正常运营。二是聚焦精细化服务。疫情使公众消费场景发生迁移,“门到门”和线上服务成为传统文化企业提升客户粘性的重要途径。部分传统线下书店在对原有社群读者进行精准分类的基础上,加入电商服务平台外卖计划,为辐射范围内的客户提供点对点配送服务。

  提质创新。疫情倒逼传统文化企业开拓线上业务新模块,迈出数字化转型第一步。北京外研书店在天猫、微店等平台进行线上营销,还在抖音等平台直播原有公益活动,为读者提供高品质的线上人文体验。不少文化企业紧抓机遇持续推动技术升级、扩容服务能力。腾讯会议紧急扩容逾10万台云主机、逾100万核计算资源,创造了中国云计算史上的纪录,扩容后每天支持着逾千万用户的近300万场会议在线召开。

  3.“文化+”生态——融合创新取向获广泛共识

  如果说线上内容产业异军突起、文旅产业数字化跃迁、企业社会责任感空前提升是此次北京部分文化企业积极战疫的直接成效,那么,在疫情应对中催生的跨界融合、技术引领、数字赋能、沉浸体验则标定了文化产业战略转型的大势。调研组认为,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聚合,持续衍生出新内容、新模式、新场景、新消费,缔造高层次的“文化+”生态竞争态势,将成为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

  ——文化与多要素融合创新。一是文化与科技、创意融合实现“以数塑文”。“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将进一步加速数字技术与文创业态融合,形成新数字文创业态(云游戏)或新文创业态(超高清视频、AR/VR、智慧文旅),从技术创新、内容创意、运营提效三个方面实现“以数塑文”。二是文化与科技、信息融合升级消费体验。具备较强的辨识能力、喜欢追逐消费热点和个性化产品、熟悉各种“拼团”“种草”方式是90后、00后“数字化生存”消费者们的群体画像。智能算法和大数据中心通过海量信息采集、深度数据挖掘和用户行为分析,精细精准对接分众化用户需求,进行内容推荐或创造新的产品,优化升级用户体验。三是文化与科技、金融融合创新融资模式。数字化转型和产业互联网持续向纵深发展,使得以大数据为核心、以商业模式平台化、金融供给多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为特征的“数字供应链金融”呼之欲出,成为连接产业生态、金融生态、数字生态的桥梁。通过链式金融与数字金融的融合,培育文化产业数字供应链融资技术平台,很可能成为未来金融资本助力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

  ——文化与多业态融合创新。一是行业间、门类间横向融合助力业态创新。在行业内,互联网文化企业做连接、做工具、做生态,成为传统文化企业的“数字化助手”。此外,文化产业与不同产业间借助“共享”经济理念构建资源、技术、渠道、空间、资金、人才共享的互助生态,推动非常时期的行业帮扶互救尝试转变为共享合作的长效机制,将成为融合式发展的重要补充。二是全链路、各环节纵向融合推动模式升级。北京部分文化企业正在加速推动“生产—营销—消费”全链融合进程。例如,一款现象级的游戏产品能够整合IP、硬件生产、游戏开发、分发平台等关键环节,集合出版、电影电视、服装、玩具等其他行业,同时促生产业链运行所需的信任、互动及利益分配机制,最终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产业生态系统。三是线上、线下闭环融合实现场景互通。形式一是线上融合线下,互联网文化企业将线上流量引到线下实体,依托网络社交、娱乐、分享等场景效应带动形成周边实体消费。形式二是线下融合线上,传统文化企业通过在线营销和服务使线下商业场景向线上迁移,高度复原线下的消费体验。调研组认为,优质的文化企业将最终实现线上线下双轨并行,中小微互联网文化企业的线下能力,传统文化企业的线上获客和服务能力,是难点所在。

  ——文化与多平台融合创新。平台化是共享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未来所有文化企业都将“平台化”或“被平台化”,借助平等、开放、共建、共享、共赢的平台生态圈实现高效协同合作。一是文化与企业服务类平台融合。其中,既包括社会类或行业类互联网平台,也包括开源社区、云技术服务等提供数字化转型产品、服务、工具的技术共用平台,以及创新、人才、投融资、品牌推广、法律政策等专业服务型平台。一些文化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企业将进一步融合,形成提供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服务的超级平台。二是文化与公共服务类平台融合。这类平台由各级政府主导建设运营,涵盖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工程、文博业馆藏资源数字化等为代表的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面向工业设计、数字媒体、广告创意、网络传播等领域的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以及文化产权交易所、区块链数字版权交易系统等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持久性数字化公共服务的系统支撑。

  4.未来之策——推动文化企业提质升级的思考

  调研组分析认为,当前正值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如何把疫情催生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培育成新的增长极,把非常时期的临时应急举措升级为引领产业变革的进阶之举,是疫情结束后文化产业恢复和深化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政府应继续完善文化产业融合创新的政策环境。一是要推动文化企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方面,政府搭建常态化政企对话平台,及时了解企业困难需求,细化量化具体的扶持范围及扶持标准。另一方面,政府要对疫情期间各类临时性、应急性惠企政策及时进行梳理评估,将有效政策予以固定化和常态化,相关措施可作为重大突发事件文化产业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要构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组织文化企业、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攻关,打造5G、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关键共性技术的开源开放平台和典型应用场景。探索文化科技产业重点扶持机制,加强支持文化科技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普惠性政策力度,鼓励企业、行业组织等参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国家和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支持自主技术标准国际化。

  ——传统文化企业应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一是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谋划。数字化转型是经营理念、战略、组织、运营等全方位的变革,企业要制定清晰的战略目标与实践路径,加强制度设计和组织重塑,同时配以有效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二是要全方位做好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储备。文化行业龙头企业应加强文化领域技术研发,引领数字化转型取得标志性成果,形成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示范效应。中小微企业应积极融入核心企业搭建的具有产业链带动能力的平台,在开放式生态圈中解决融资和技术瓶颈的问题。三是要着力解决数字创新人才的紧缺问题。要明确数字技能人才的素质、能力和培养标准,探索高效灵活的数字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模式。深化与各类院校、协会和机构的合作,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数字化技能培训,使企业获取系统科学的数字化转型理念和方法,打造既精通数字技术又熟悉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数字文化企业应加快构建文化产业生态圈体系。一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助力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数字化技术对文化产业链各环节的垂直整合作用,通过提供创意设计、互联网生态服务、智能化升级等技术支持,创新文化内容、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维成本、提升服务质效,不断强化科技对传统文化业态的改造力度和新兴文化业态的支撑力度,助力文化产业各领域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二是要实现“科技+”与“文化+”协同创新。数字文化产业的内核是文化内容和创意服务,应坚持其本位的文化价值诉求。相关企业既要运用好技术创新成果,又要通过积极正向的文化价值观强基固本,通过吸纳政府、专家、公众、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到文化内容创作过程,丰富数字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的良性循环。三是要构建以数字文化企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生态圈体系。数字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创新生态体系,当数字诚信体系、数字支付体系等一系列数字化功能融入其中,并形成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政府监管信息、公民基础信息的全样本数据链条时,数字技术变革将带动整体文化生态的变革,最终形成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生态圈体系。

  (调研组成员:刁琳琳、董城、高辰颖、刘李红)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6日 08版)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