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农业大市的别样风姿——吉林省四平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走笔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农业大市的别样风姿——吉林省四平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走笔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8-13 06: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长镜头】

  光明日报记者 任爽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艳

  8月,走进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百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近观玉米抽穗扬花、长势喜人,远望田畴交错、绿浪千层。

  近年来,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中国优质玉米之都——四平市积极探索黑土地保护模式,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多彩化,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描绘着丰收美景。

  “铁牛”隆隆细耕作

  傍晚,太阳缓缓下山,一台大型免耕播种机从远处驶来,机声隆隆。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大孤山镇大桥村村民李克明一脸自豪地说:“一个人、一台机器、一周时间,我就把流转来的60垧地种完了。”

  漫步在四平市村屯沃野,到处可见农民开着小车,把种子化肥拉到田间地头交给农机手,潇洒地当起“甩手掌柜”。

  今年30岁的马云秋,已是有着8年经验的老农机手。得益于四平市的农机手操作培训,马云秋告别了打工的生活。他说:“有一技在手,就好比捧着‘铁饭碗’,稳着哩。”

  目前,四平市已推广保护性耕作366万亩,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其中,机耕率96%、机播率92%。全市农机用户超过4.1万户,农机从业人员达4.8万人。

  四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李国兴说:“在疫情特殊时期,四平农业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还实现升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农业机械化和现代科技的注入。”

  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7月23日,连日少雨的四平市碧空澄澈。“咱这地抗旱能力强,不信你瞅瞅。”卢伟蹲下身子,用手在地里一扒一抠再一攥,一抔掺杂细碎秸秆的黑土被瞬间握成了团。

  “如果没有水分咋能成团?这就是梨树模式养出来的地。”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伟自豪地说,合作社现有农机54台套,覆盖耕种收各个环节,都是实行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的配套机具。

  梨树模式是14年来梨树县为保护好黑土地所做的积极探索,当地人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秸秆覆盖还田,将耕作次数减少到最少,田间生产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并形成了以秸秆覆盖为主,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植保防虫害等的技术体系。

  经过10年连续监测,该模式下的梨树黑土地保护试验地块土壤含水量增加20%至40%,耕层0至20厘米有机质含量增加12.9%;每平方米蚯蚓数量增加到120多条,是常规垄作的6倍;保护性耕作每年减少秸秆焚烧100万吨以上,减少化肥使用量3000吨。

  梨树县委书记曾范涛说,“黄金玉米带”上兴起的新耕作方式,让玉米的产量更稳、更高,粮食安全也更有保障。未来,梨树将继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

  多彩农业处处有“戏”

  如今,四平市的粮食作物早已不再是玉米“一枝独秀”。通过不断调优,四平的杂粮杂豆、瓜果菜蔬以及中草药等经济作物同样花开满园。

  走进四平市山门镇头道村惠丽农场的文洛式温室蔬菜园,一排排整齐的水培蔬菜郁郁葱葱。为丰富百姓餐桌,农场里还种植了土豆、白菜、西红柿等蔬菜,用监控设备全程记录蔬菜从种植到配送流程,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起开放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目前,四平市标准棚室面积已发展到5.28万亩,规模园区累计达到77个,棚室菜瓜果菌产量达到67.3万吨,实现产值21.7亿元。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3日 05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