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文化周末版:巧果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文化周末版:巧果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8-21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胡容尔

  从前,在胶东农村,到了七月初七,巧果就会出现在外婆的食单中。

  论长相,巧果跟过年的卡花饽饽有几分相似,都是带着各种图案和花纹的面食,属于近亲。不同的是,巧果身量稍小,我们又称它为“小果”,是烙熟的,外表酥黄,内里白嫩。而卡花饽饽身量较大,是蒸熟的,表里如一,通体白瓷一般。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牛郎织女的传说早就听说过,但我们的心思放在天上的时候不多,仙人离我们太远,像缥缈的歌声一样,可闻而不可见。至于两人相见的鹊桥,我们亦看不真切,只搭建在想象中。年幼的我们是现实主义者,更愿意把心思放在地上,放在灶台间。看得见摸得着的巧果,好看又好吃,它对我们的吸引力,远胜过节日本身。

  我的外婆是个讲究人。春夏秋冬,但凡节日,不论高矮胖瘦,都在她的心里装着,排着队,一个都不少。她说,过日子嘛,该论的规矩得论。她信任那些由来已久的陈规。在她看来,节日就是一个个驿站,让人歇歇脚,补充一下能量供给。她需要给家中的日子打气,增加新气象。

  巧果和面,得比馒头硬实许多,用手戳不透。外婆取出一个大瓷碗,把干面起子用温水溶化,和入面粉中,再按比例加入猪油、牛奶、鸡蛋、白糖,把它们混合在一个白瓷盆里,揉好。待其醒发膨胀后,移到面案上。

  接下来的守面,见不得风,风会将面吹干吹皱。因而,家中门窗得关上,避风。守面,就是揉面。将发好的一坨面放到面板上,不停地揉搓,还得时不时地戗点干面粉进去,一为避免粘板,二为加强面团硬度,相当费力气。那时,年幼的我比锅台高不了多少,揉一会儿就腰酸背痛手抽筋。外婆笑着说,你还没长成,劲头还没练出来呢。是啊,常年劳作的外婆总有用不完的劲儿,她的双手团结协作,劲往一处使,很快就将面团揉得光滑白润,全身密布透明的小泡,不时发出“扑哧”的声响。这个时候,她终于松口气,抬起头说,行了。

  最让我激动的时刻到了,外婆取出一堆巧果卡子(卡子大部分是木制的模具),把面团均匀地塞进卡子里,平整密实地压紧后,倒扣过来,用力地朝面板上一磕,一个个鱼虫鸟兽、莲子花果、福禄寿喜等巧果生坯,就出现在面前,活灵活现,甚是可爱。

  风箱响起,热锅中的巧果被一双拿着筷子的手呵护着,不停地翻着跟头。灶膛的火苗不大不小,舔着锅底。烙制过程中,须全神贯注,稍有懈怠,局部过热,就会影响巧果的颜值,就不俊俏了。不一会儿,面香飘满整个屋子,从门窗的缝隙里溢出。如花似玉的小果出锅了。不等凉透,就被我迫不及待地抓起,在左右手中来回掂着,嘴也不闲着,帮着吹气降温,好尽快享受美食。

  好吃而精美的巧果,还要发挥一下观赏的功能。我央求外婆用针线把巧果穿成一串,首尾相连,打成活结,挂在墙上,就像颗粒饱满的珍珠项链。想吃的时候,解开活结,取下一个来,咬一口,干硬的面屑,冰渣子似的崩落,味同嚼蜡,已失去了初始香喷喷的口感。但为了欣赏巧果的美,我可以忍耐,并将它们美丽的身体标本保存到最久的期限,而后等待着下一个七夕的到来。

  就这样,在对一个又一个七夕的期盼中,我拔节生长,童年慢慢远去。我的巧果,也渐渐远去了。自从外婆离世后,再也没有人为我做过巧果。旧时挂在墙上的那些干透、开裂的巧果,依然存在于我的脑海中,让我可望而不可即。

  我不知,现在的乡村是否还保留着巧果的一席之地。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许多美好的习俗似乎已没多少人重视。但愿它们不会从现实中消失,成为历史的记忆。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1日 1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