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陕西安康:搬进新社区 展开新生活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陕西安康:搬进新社区 展开新生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8-25 05: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王远方 陈 晨 张哲浩

  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康士利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女工张运弟说起生活的改变,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我们住的村子叫万福村,名字虽好,但实际是山上不长树,河里不出沙,人硬石头爬,种啥不长啥。”受自然条件限制,万福村并没有给张运弟一家带来幸福的生活。

  张运弟命运的改变,始于陕西省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实施的脱贫搬迁工作。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通过享受易地搬迁政策,张运弟一家搬进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新房子,新生活由此展开。

  搬出来,社区工厂有岗位

  当时,和张运弟一起搬下来的还有不少同村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秦岭腹地,安土重迁的心态让不少人对搬迁抱有怀疑。“搬走了,就能过上好日子?”“不种地了,吃啥?”政府部门面对的问题同样不少,群众挪出“穷窝”后,产业与就业、适应与融入、保障与发展等问题如何解决?

  为处理好搬迁群众离乡离土后续发展问题,陕西省坚持促搬迁与兴产业同步推进,把工厂开在社区里。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新工作,搬迁与就业实现“无缝对接”。群众的心结解开了,搬迁也有了动力。

  “以前在山上住,养家糊口全靠外出务工的丈夫一人。最难的时候是2001年,住的土坯房潮湿阴冷,大女儿不满1岁,身体弱患了感冒,我连10元看病钱都拿不出来,那时与丈夫也只能靠书信来往,家里有事也不能及时沟通。”现在,张运弟和丈夫在家门口的社区工厂就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上学、老人就医都很方便。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家庭,张运弟在锦屏社区里越住越踏实。

  锦屛社区的社区工厂是安康市培育发展“新社区工厂”的一个缩影。2018年年底,《安康市新社区工厂》地方标准发布,推广新社区工厂已有的好做法,规范新社区工厂建设发展的各个环节,明确政府部门职责和各项扶持政策范围。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新社区工厂生产经营场地租赁费、水电费按实际支出的50%给予补贴,毛绒玩具文创企业生产经营场地租赁费、水电费按实际支出全额补贴,补贴期限为3年;对新社区工厂从业人员开展3个月“以工代训”技能培训,每人每月补贴600元,由企业组织实施培训并将补贴直接兑现给企业。累计整合各类资金8.18亿元用于毛线玩具企业厂房建设、装修和奖补。截至2019年12月底,安康市建成各类新社区工厂587家,吸纳就业2.13万人。

  稳得住,生活品质提上去

  走进安康市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商超购物中心、矛盾调解中心、红白喜事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涵盖了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和管理服务问题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如何让群众搬出来后减少后顾之忧?在陕西的移民搬迁社区里,一项项生活品质提升工作让群众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搬出来的是一户,社区提供的则是过上好日子的全套流程。

  在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西苑社区,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支部书记陆龙俊心中的头等事。社区里619位老人、28位留守儿童的情况,陆龙俊都记得清清楚楚。“社区里的老年人,我们提供活动场所。而针对留守儿童,我们也有一对一帮扶。”陆龙俊介绍。

  针对家长在外务工,孩子缺少照顾的情况,西苑社区设立了儿童成长空间。“给孩子们讲作文,指导他们做读书笔记。”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唐勇既是社区骨干,也是社区儿童成长空间负责人。在儿童成长空间里,70多名孩子在这里补习功课。“我想当个书法家”“想考上好大学”……孩子们自由畅想未来,移民搬迁让孩子们与梦想的距离更近了。

  生活水平改善了,社会风气建设也要跟得上。在西苑社区,组织开展道德讲堂、制定居民公约、举行评选评优活动,陆龙俊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通过这些活动,就是让居民养成‘我要为大家,大家也为我’的意识。”陆龙俊说,社区的风气好了,群众的矛盾少了,幸福指数也高了。

  有需要,组织始终在身旁

  今天的生活场景,是许多贫困户之前从未想过的。为了给群众吃下定心丸,移民搬迁社区的党支部充分发挥作用,从统筹管理、组织带动等多角度发力,让社区实现良性发展。

  在紫云南郡社区,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红霞正在便民服务中心为群众解决民生问题。“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墙上的标语既是承诺,也是张红霞的日常工作。在这里,张红霞所在的社区党组织统领社区管委会、社区工厂、农业园区及涉及群众生活的8个中心,形成了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汉阴“138模式”,使社区各类组织均置于党组织领导之下,确保有序、规范、持久做好移民搬迁的后续管理工作。“138模式”达到产业全覆盖、就业全覆盖、服务全覆盖,提供了一整套“后搬迁时代”的“汉阴样本”。

  从迁入到融入,从乐业到安居,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受益者,更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在紫云南郡社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陈兴松刚刚收获大棚里栽种的圣女果,卖出9000多元。曾经在山区里开荒种地,收成全看天的贫困群众,搬迁到紫云南郡社区后成了农民合作社成员。

  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扶持一笔资金,在汉阴县,以社区党支部为引领成立产业专业合作社,动员引导贫困户入社成为合作社股东,促使合作社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帮助贫困户抱团发展。“党支部+产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让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

  在这里,搬迁群众可将社区配套每户的5000元财政产业奖补资金和3000元的搬迁产业资金作为合作社入股资金。群众可以通过合作社订单种植大棚蔬菜,也可以在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曾经分散在山区的贫困户借助移民搬迁和合作社,加入产业发展链当中。脱贫路上不掉队,致富路上齐努力,成了合作社最常见的画面。

  统一决定种植品种,统一提供种子肥料,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帮忙寻找销路,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流程的帮扶让陈兴松“有了一种家的温暖”。“销售收入一部分给农户,一部分用来支付合作社开支,剩下的一部分给贫困户分红,另一部分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汉阴县涧池镇人大主席温汝康介绍。透明清晰的分配方案,让合作社经济日益红火,也让移民搬迁的群众更加踏实。

  “易地安居感党恩奋斗不止,脱贫致富奔小康自强不息。”紫云南郡社区门口的这副对联道出了人们的心声。生活安定,吃穿不愁,老人跳着欢快的广场舞,孩子的欢声笑语充盈其间,“曾经做梦都想不到的生活场景”成了移民搬迁社区的常态。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5日 01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