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家乡有个龙韵村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家乡有个龙韵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8-28 05: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新中国】

  作者:梅 洁

  去年,我有幸两次走进了家乡的龙韵村。

  在家乡那片亿万年前恐龙曾徜徉、翱翔的神奇土地上,一个以恐龙文化为特色的新农村,从无到有,活脱脱地诞生了。湖北郧阳柳陂镇的3200多人从“一方土地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老林里搬了出来,世世代代的农民一夜间变为城市社区人。

家乡有个龙韵村

龙韵村一角 资料图片

  在郧阳柳陂镇国家级恐龙地质公园旁,十几栋易迁安置楼房完全摒弃了横平竖直的排列,错落有致地挺拔在阳光下。村口大门的恐龙文化元素,令人遥想远古生命奔驰的身姿;村中无处不在的木栅栏、石片桩、瓦片墙、卵石路、茅草亭呈现出一种现代艺术审美;镶嵌在新村中央、投资达亿元的三条艺术长街美轮美奂;还有现代制袜技术培训中心、养老安幼中心、高标准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在社区袜业作坊,我们看到几十位老人、妇女、体弱多病或身有残疾的贫困农民,正利用空闲时间参与棉袜后道工序生产,缝袜口、整平、包装、贴商标,每天每人都能有十几元、几十元的现金收入。他们说:“过去在深山老林里,一年都看不到两三张10元的票票。”

  走在生活、生产、艺术相融的高标准社区,我不禁恍惚:这里真的是居住着3000多名贫困农民的社区?

  柳陂镇党委书记告诉我们,一步建成这样城市与乡村结合、社区与田园结合、生活与产业结合、宜居与旅游结合的全新社区,当初硬是咬着牙、冒着险,一鼓作气拼了命干出来的。“十几栋电梯楼,每栋11层,设计加施工只有一年时间,不拼命根本不可能有今天这个样子。”他说,“柳陂人在南水北调中前后经历了四次大搬迁,我们深知移民的内心之痛。这次又有3000多人从大山里走出来,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一定要让他们安居乐业。这是我们和区领导反复讨论了的。”

  说着话,我们走进了一位名叫明刚的农民家中。环视整个屋子,明亮的客厅,雪白的墙壁,干净的地面,厨房、卫生间、浴室一应俱全,冰箱里储满了鸡鸭鱼肉。村书记告诉我,这些年,明刚的日子发生了“三级跳”。

  明刚以前住在深山的山顶上,从山上下来得走一个小时的路,雪天下山购买油盐,一不留神就能摔出几丈远,身上磕磕碰碰早习以为常。家中土坯房年久失修,一到雨天,屋里就得摆满盆盆罐罐接雨水。后来,为了养家糊口,好不容易在十堰城区找着了搬运木材的工作,却不幸被一根木头砸中,失去了左腿,装上了假肢。因忍受不了极度的困苦,妻子弃他而去,撇下两岁的孩子和年过六十的父母。漫长的20年里,明刚一家在艰难无望中度日。

  2018年,明刚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家人从大山里搬迁到柳陂镇龙韵村,住上了有电、有气、有自来水的100平方米的房子。政府安排他在村里当保安和清洁工,又安排他参加了扶贫作坊织袜机维修培训,让他成为一名机修工。白天检修机器,晚上回家与母亲一起缝袜头、翻袜筒,月收入接近4000元。这时,明刚发现每逢节假日,来龙韵村观光旅游的人川流不息,他便想开个卤菜店。见明刚主意已定,村里将一个门面房租给他免费使用两年。明刚每天早晨将卤菜处理好,请人帮忙售菜,再去处理袜业车间工作上的事情。因手艺好,为人热情,开业两个月,明刚就有了七八千元收入。

  住上好房子,选准好项目,过上好生活——许多村民都像明刚一样,真正过上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新生活。

  走在龙韵村,我的耳畔一直回响着北京乡建专家、龙韵村的设计者孙君的话:“这些移民祖辈以农为生,搬迁至此,住上高楼,我们做的各项工作就是帮助他们在此安定地生活下来;把留在他们记忆里的老房子、老物件、老树‘搬’进新小区,陪伴他们走过2至5年的‘阵痛期’;留一些菜地在小区里,延续了几辈人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不可能一下子改变,尤其是老人,让他们还有一些事情可做;小区内发展一些产业,引入扶贫袜业作坊,建成草艺、石艺、陶艺、布艺、漆艺等艺术作坊一条街,实现家门口可就业、能创业,吸引一大批年轻人回来……”

  去年秋天,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我第二次走进龙韵村。农业农村部在全国选拔70个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并在人民网上展播这些乡村庆祝农业丰收成果的活动,龙韵村荣幸入选。那一天,这个美轮美奂的村庄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舞台上庆丰收的文艺节目会演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玉米、谷穗、瓜果、红椒,以及各类时令农副产品,摆满了大街小巷,丰饶了社区的场院。在五谷丰登的金色秋天,易迁而来的3000多个山里人拥抱着梦一般的新生活。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8日 15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