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四维育人:新建本科高校要创新应用人才培养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四维育人:新建本科高校要创新应用人才培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9-29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谢志远(衢州学院院长)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特征的新经济要求,新建本科高校应该用敏锐的眼光准确感知和预见变化,将适应技术创新、融入技术创新、引领技术创新作为贯穿办学的主线,培养新技术应用人才。

  找准“学生中心”点,“四新四融”构建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体系

  新建本科高校应秉持“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的人才培养新理念;致力于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专业、促进新兴专业壮大发展,实现专业并跑产业、专业领跑产业;打造“新技术应用通识课程+新技术应用基础理论课程+新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三个层次的新课程;实施以实训为基础、以研发为动力、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实训+研发+创新创业”一体化新实践。通过产教对接(区域有什么样的支柱产业,就设什么样的专业)、产教合作(区域有什么样的产业难题,就设什么样的平台)、产教引领(区域有什么样的新技术需求,就设什么样的应用学科方向)、产教互促(有什么样的应用学科,就孵化什么样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四融合”路径,培养具有新技术推广、转换、集成能力的人才。

  确立“教师为本”线,“三连三通”构建新技术应用师资培养体系

  上下连接,打通新技术研发到应用路径,提升教师新技术应用能力。上联高水平院校,积极促成高水平院校的研究院落户新建本科院校,两校教师共建研究团队,提高教师应用研究水平;下接企业发展需求,引导教师在提升应用研究水平的同时,积极回应产业发展需求,创建企业博士工作站,一对一精准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左右连接,打通新旧动能转换路径,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左抓产业创新化,组织教师开展校企“双走进、双服务、双促进”专项活动,关注新技术、新工艺的产业化应用;右抓创新产业化,采用“导师+项目+团队”的形式,打造“师研生随、师导生创、师生共创”校内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内外连接,打通大学集群与区域发展需求间路径,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内抓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搭建“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化导师团队;外抓区域应用型大学联盟,加强联盟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切实提升教科研能力。

  拓宽“教学资源”转化面,“两转两化”构建教学内容创新体系

  新建本科高校应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教师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回归教育初心。一是把企业技术难题转为教师的应用研究课题,从而充实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教学内容;二是把服务企业成果转为教学资源,通过“企业出题、教师析题、学生答题”等形式,将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作为专业教学内容或新课程开发的依据;三是把产业特色化为学科专业特色,将新技术引发区域产业变革需求转化为学科专业建设需要,丰富强化产教对接的教学内容;四是把地方社会资源化为育人资源,为丰富教学内容提供资源支撑。

  打造“多方参与”人才培养体,“一心一意”构建产教融合发展体系

  坚持“政府引领,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多方参与”的办学机制,基于国家战略区域化引导、产业行业创新需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学校依靠内生力量驱动和外部技术支持,优化完善协同创新和合作演化治理机制,政府、学校联动,打通政策壁垒,吸引更多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从制度层面保障产教融合发展健康良性运转。

  新建本科高校主动把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培养新技术应用人才,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真正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企业转型升级、转到产教融合、转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9日 15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