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长镜头】
光明日报记者 严圣禾 周仕兴
在位于广西河池东兰县的东兰校园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车间里,40岁的王秀丽正坐在缝纫机前,给一件全新的校服锁边。王秀丽的家刚刚搬到工厂旁边的向阳新城移民家园。开在家门口的校服工厂,让王秀丽从贫困村民一跃成为产业工人,不必再像过去那样抛下孩子外出打工了。
与此同时,在近40公里外的东兰校园文化用品有限公司隘洞镇子车间,37岁的韦家海正忙着指挥工人放置刚运过来的布料。作为一名心系故土的返乡大学生,韦家海这些年一直在摸索带领家乡父老脱贫致富的门路。镇上移民安置区新开的扶贫车间,让他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
地处桂西北的东兰县交通不便,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深圳市龙华区对口东兰县扶贫协作工作组经过深入调研后认为,要想让易地搬迁的群众既能搬得出、又能稳得住,帮助东兰县加快经济发展、彻底摆脱贫穷,就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农业上,而是要想办法引导东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迁移过来,努力让当地承接大湾区的产能外溢。只有产业兴、收入增,才能脱贫稳、小康恒。
今年1月,龙华区对口东兰县扶贫协作工作组参观了位于本区的深圳市伟奇服装有限公司,认为这个每年销售校服约1000万套的企业非常符合东兰的发展实际,于是主动邀请企业负责人前往考察营商环境。工作组的诚意和东西扶贫协作的大义打动了企业。不久,深圳市伟奇服装有限公司在东兰县注册了广西东兰校园文化用品有限公司。为了让企业尽快落地,工作组使用今年的粤桂帮扶资金支持向阳新城扶贫“母车间”建设标准厂房。企业注册8天后,向阳新城扶贫母车间就正式揭牌投产,展示了“深圳速度、加速东兰”的感人局面。
之所以叫扶贫“母车间”,是因为龙华区在东兰建的并不只是一家工厂,而是一个扶贫车间系统。经过对交通、劳动力、基础设施和市场因素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虑,龙华区又投资上千万元,在东兰县的三石镇、泗孟乡、大同乡、隘洞镇等10多个乡镇建设完善了扶贫“子车间”。这些分散在各乡镇的“子车间”,以向阳新城的扶贫“母车间”为驱动枢纽,吸纳搬迁劳动力和周边贫困户。实现了让原材料多跑路,让就业人员少跑腿。
产业帮扶是手段,造血脱贫是目的。为促进东兰县服装产业有序成型、健康发展,工作组还开展实施“雨露计划”,委托东兰校园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工代训”,培养当地100名贫困群众成为校服生产骨干,熟练掌握缝纫裁切等服装生产技术,成为创业致富带头人。同时,引导他们回到乡镇,带动周边群众进驻扶贫“子车间”,开发生产能效,从向阳新城扶贫“母车间”领取布料原料或初加工材料,在扶贫“子车间”深加工后,由“母车间”的东兰校园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包收包销。这一方面解决了致富带头人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通过建设一个扶贫“母车间”和十多个扶贫“子车间”、培养一百名业务骨干成为带头人,龙华区在东兰县打造的服装产业能为当地提供一千多个就业岗位。这个服装产业的“一十百千”民心工程,不仅让广大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致富梦,也让东兰县的一棵棵“校服工业树”正成长为茂密的“服装产业林”。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5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