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打通阻碍国内大循环的“断点”“堵点”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打通阻碍国内大循环的“断点”“堵点”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11-13 04: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打通阻碍国内大循环的“断点”“堵点”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

光明日报记者 温源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与前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相比,我国国情和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另一方面,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经济全球化出现倒退,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

  “在这种情况下,‘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新发展思路是党中央充分认识国情变化及我国特有的经济优势和发展潜力,充分认识国际环境变化给我国传统经济发展路径带来的重大挑战,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提出的战略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表示。

  畅通国内大循环,首先要“对症下药”,找到阻碍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之间畅通循环的“断点”“堵点”及其原因。“我国生产和消费之间形成断点的主要原因是供给侧转型升级落后于国内需求侧升级换代。具体表现为一部分企业满足于‘两头在外’模式发展,没有自主研发设计能力,产品不适应国内市场需求;部分企业采取‘低品质低价格’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止步于满足国内低端消费需求。高端消费需求仍依靠进口来满足,尤其是高端产品基础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依赖于国外高科技企业供给,成为影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史丹认为,分配、流通环节的堵点主要体现在资金过多流向非生产环节和部门,一方面导致金融业资金空转、房地产价格虚高;另一方面,实体经济资本收益率和人员工资偏低,研发投入不足,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发展速度下降较快,基础不牢。行业垄断和地区保护在一定范围内抑制了市场活力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在史丹看来,畅通国内大循环,还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支撑。要充分发挥我国14亿人超大市场规模优势,人均收入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带来的消费升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带来的市场潜力,促进经济发达地区外向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大国经济内部的雁阵模式,以国内大循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应用场景,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智能交通、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战略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竞争新优势,满足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需求。”史丹表示。

  如何制定有效措施接通“断点”、打通“堵点”?史丹建议,一是建设高水平的市场经济,破除区域行政壁垒,加快垄断行业体制改革,改善营商环境,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要素与产品流动。二是以满足最终需求为导向,健全产业链,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推动我国产业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由贴牌生产向品牌生产转变、由技术追赶向技术引领转变。三是提升产业基础。产业基础决定产出质量。工业软件等是我国产业发展的短板。要树立久久为功的战略思想,一步一个脚印地打牢科技基础,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学研合作体系,重视基础科学创新。

  史丹认为,畅通国内大循环,要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性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通过建立强大的国内市场,进一步完善投资和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提升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便利化水平,增强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基础和环境,将中国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有机嵌入全球。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给我国对外开放带来的新机遇,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13日 05版)

[ 责编:白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