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 做好“需求侧”文章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 做好“需求侧”文章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1-07 04:4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万敏(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党校教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发展目标,为下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做出了重要部署,指明了发展方向。

  建设文化强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其重心所在。这是因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更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文化建设作为引领区域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很多地方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当前扩大内需、加强需求侧管理的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在培育及释放公众文化消费需求中,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于其他品类的消费,文化消费更倚靠消费场景和氛围的营造。供给不足、服务效能不高,刺激消费的氛围自然无法营造成功,会对文化消费形成抑制。实践表明,以图书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增加,对公众文化消费需求培育、意愿构筑等方面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

  近年来,上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选择以“市民文化节”为抓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努力在“需求侧”做文章。通过扩大并创新参与途径,深挖节日内涵等,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增加并培育文化消费需求,引领文化消费,提升文化消费内涵,以“需求侧”推动“供给侧”,进一步激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活力。

  未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必要继续在“需求侧”上继续下功夫。公共文化服务创造的需求增量,也正是文化市场所要寻求的目标增长点。公共文化服务要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链相匹配,这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推进方向一定是下沉的,也一定是精准的。关注下沉市场,是因为受制于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因素,这部分人群目前的文化消费能力和意愿相对较弱,也就意味着具备较大的文化消费潜力。至于精准,则是文化消费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文化消费有了一定规模之后,唯有精准才能实现需求的最佳匹配及满足。

  “十三五”时期,上海把文化需求作为公共文化配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整合公共文化配送平台资源,切实做到按需征集、按需生产、按需定制、按需点单、按需配送,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质量文化供给,以及具有示范意义、完善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其所伴生的文化创新能力的增强、城市文化空间的拓展等,都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赋能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大数据已基本具备被收集和分析的条件,公共文化大数据成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重要工具。以大数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需做好顶层设计,在确保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推进数据开放与流通。可考虑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大数据处理能力,进而实现洞察文化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文化服务到达率的目的。只有在公众文化需求真正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能够充分实现城市文化的再生产、城市文化空间的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可持续性。

  公共文化服务,不只是建几个图书馆、博物馆,办几场展览、搞几次文化活动这么简单,“服务”才是关键,“为什么人服务”永远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这根弦。各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和条件各异,培育和释放需求的方式也必然不同,但只要在“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上不出偏差,终会殊途同归。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7日 06版)

[ 责编:姚坤森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