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光明日报记者 董城 张景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侯旭东
北京东城,首都功能核心区,北京作为历史古都的重要承载地。遍布东城区的老北京胡同、四合院,丝丝缕缕无不是世界瞩目的北京金名片。
如何在老城改造中兼顾传统风貌的保护和现代居民的生活?面对世界所有古城面临的共同难题,北京市东城区秉承“崇文争先”理念,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为根基、为底色、为驱动的城市创新发展之路,其独具中国特色、北京风范的城市治理经验,为赓续千年古都文脉、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持续带来惊喜。
“绣花功夫”,还原古都乡愁
位于东城的崇雍大街拥有700多年的历史,既是京城通衢要道,又是商业繁华胜地,堪称北京中轴线之外,最能展现老城历史文化底蕴的空间轴线。
2021年年初,崇雍大街中段的东四南、北大街综合提升主体工程完工。今天,这条历史文化老街不仅保存着“北古南新、多元并存”的肌理,还重现了“文风京韵、大市银街”的风貌,还原了老北京的独特韵味。
东城区的做法,说起来并不深奥,但真要落到实处,非得拿出绣花一样细的真功夫、真耐心来。
建筑风貌凝结着浓浓乡愁,老街的改造从街貌入手。在崇雍大街改造中,项目团队结合老照片和居民的回忆,采用86万块老砖、18.2万块旧瓦,通过干摆、丝缝、淌白等各种砖墙勾缝工艺,加上“黑红净”“铁红”等多种院门配色及门板楹联等一揽子方案,实现对沿线的街道立面、建筑外墙、商铺橱窗、院落内里的“修旧如初”。
坚持沿街建筑“一家一设计,一户一方案”,让老街的一院一落、一砖一瓦都散发着京味京韵和浓浓乡愁。设计师提供了12种挂檐板纹样、20余种女儿墙样式、20余种背板牌匾设计和48种门窗修缮方案供居民和商户选择,梳理保留了4种建筑风格。
为了延续胡同的生机活力,东城不仅重新整治了胡同里外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还大力发掘出一批鲜为人知的胡同文化。
在北京第五中学附近的细管胡同9号,曾经居住过著名剧作家、歌词作家、社会活动家和诗人田汉。今天,这里通过保存展示田汉的戏曲作品、《义勇军进行曲》五线谱等珍贵文物,使爱国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感染着每一个参观者。
胡同里烟火气十足,胡同外京味十足。东四九条69号,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曾在此拍摄京剧《黛玉葬花》。在此次提升工程中,东城区拆掉咏竹亭外的围墙,替换成了透明玻璃围挡,根据历史记载打造了一处名为“府邸旧事”的文化景观。
无独有偶,讲述北新桥信托商行年代故事的“北新典故”,展现九道湾胡同历史的“九曲寻幽”,以及“凉亭闲话”“合院朝夕”“四方辐辏”“商铺集锦”“大市天际”“灯市骈集”“十步芳草”等文化景观跃然街面,成为北京城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生动印证。
“小院议事”,用民声换民心
无论是古都风貌保护,还是老城更新改造,归根结底都离不开“民生”二字。面对老街老胡同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居民生活品质亟待提升等问题,东城区创新性地探索出老胡同共生院、小院议事厅、小巷管家等社会治理模式,推动解决老城改造过程中的各类民生问题。
打小就住在南锣鼓巷雨儿胡同的李福生老人,2018年向街道提出“申请式改善”需求。经过大半年的改造,李大爷家原本窄小的院子不仅变得宽敞起来,还新增了一个卫生间,极大改善了居住环境。
多出的生活空间从何而来?自2015年开始,东城区就以南锣鼓巷的四条胡同作为试点,通过申请式腾退等多种安置方式,降低老城人口密度。腾退出的房屋被改造为社区公共空间,建设包括共享厨房、污水处理设施、配建卫生间等公共设施,既实现了对老建筑的保护,又完善了基本的生活设施配套。得益于“新老建筑共生、新老居民共生和文化共生”的“共生院”,老街坊终于不用再羡慕住楼房的人。
胡同的变化还离不开小院议事厅。这一起源于东城,在前门街道草场社区成立的居民自治社会组织,已成为北京全市推广的群众自治经典模式。
大到煤改电、架空线入地、厕所革命,小到院子里晾衣空间如何设置、为“扰民篮球架”安“新家”,在小院议事厅,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建议和诉求都可以畅所欲言。小院议事厅打破了过去社区建设的固有模式,让民声有处安放,极大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东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助力老城升级改造的“高招”还有很多。2017年,东城区创新街巷长制,创建小巷管家品牌。3年多来,东城区全区的小巷管家共处理案件37.59万件,寻访近568.98万小时;2020年,东城推出“美丽院落”改造试点,通过长期走访,广泛征求意见,对7个街道的44个院落实施“一院一策”,在不影响传统风貌的前提下,有效解决影响院内生活、出入、环境、秩序等老大难问题。
“崇文争先”,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
“十四五”时期,为推动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与老城保护的有机融合,将北京城市新总规、首都核心区控规及中轴线申遗要求落到实处,东城区启动了钟鼓楼周边申请式退租工作,还将开展三眼井、故宫周边院落等片区的申请式退租。
据了解,腾退出来的空间将用于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老城恢复性修建。使老院逐步恢复传统规制和四合院格局,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引入新业态,织补城市功能。2021年,东城区还将加强中轴线和平安大街片区文物的活化利用。
未来,中轴线上的鼓楼、宏恩观、正阳桥疏渠记方碑、永定门,平安大街沿线的僧格林沁祠、贝子奕谟府、南新仓等文物保护单位有望修缮建设为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有效向社会开放;平安大街的更新改造将持续推进,佑世沧桑、玉河古道、靖恭繁华、双亭憩园、贝府书香等景观将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好去处……
探索基层社区治理的脚步不停歇。以前门街道为代表的老街老胡同还将继续推进院落精细化管理,积极引导居民共同商议制定并履行“院落公约”,为维护好院落环境共同努力,探索院落公共环境维护的长效机制。
加快推动“崇文争先”,智库力量不可或缺。新近成立的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即将挂牌运行的光明日报“文化强国”协同推广平台北京东城工作站将致力于建设中华文化展示重要窗口,通过挖掘古都文化丰厚内涵,构建面向国际的融媒体文化传播格局,推动古都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发展。
为了把“东城经验”沉淀下来,东城正围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着力加强相关配套法规及政策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老城历史建筑的相关管理办法、修缮技术导则、审批程序等,聚焦历史街区内腾退空间活化利用、产权流转审批等问题,创新完善配套法规和支持政策。
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始终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上发挥表率作用,东城区正在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统筹用好历史文化资源,落实老城保护各项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促进提质增效,提升文化软实力。抓住“两区”建设机遇,以首善标准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5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