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1949年7月29日,刊发消息《赵树理的小说在苏联受到好评》指出,七月二十日出版的苏联新时代杂志登载斯维特洛夫与乌克兰切夫论赵树理作“李家庄的变迁”的书评。作者说,“李家庄的变迁”“是以艺术的形式,描绘了近十五年来中国巨大变化的历史,表现了人民群众和他们忘我奋斗的日程,它的力量和动人之处就在这里”。
●1952年5月24日,刊发赵树理的文章《决心到群众中去》,他提到写旧人旧事时,“到田地里作活在一块作,休息同在一株树下休息,吃饭同在一个广场吃饭;他们每个人的环境、思想和那思想所支配的生活方式、前途打算,我无所不晓;当他们一个人刚要开口说话,我大体上能推测出他要说什么——有时候和他开玩笑,能预先替他说出或接他的下半句话。我既然这样了解他们,自然就能描写他们”。
●1978年10月15日,刊发马烽的文章《忆赵树理同志》,文章指出,提起赵树理来,大人小孩都熟悉。他们告诉我:老赵在这里蹲点的时候,正是大办农业社的那阵子,他不仅参与办社的大事,连改革农具、修补房屋、调解家务纠纷等也都参与,而且是认真地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吃饭的时候,他常常是端着饭碗在饭场上和农民们聊天,也常常和喜爱文娱活动的人们一块唱上党梆子。谁都不把他当作家看待,而是看作他们当中的一员。
●1985年8月1日,刊发报道《赵树理在这儿迈入新天地——访长治一中》,报道指出,据当年接触过赵树理的山西省原副省长王中青等人回忆,刚从百里外的沁水老家来到四师时,赵树理不修边幅,一副乡巴佬的样子。课堂上,他不时躲避着老师的目光,看些古今中外的课外书。在三四个学生合住的小屋里,他的坑头全是书报杂志,晚上睡觉时,需把书刊往里推才躺得下来。他沉默寡言,喜欢在屋里踱来踱去思考问题。
●1994年9月26日,刊发雷抒雁的文章《忽然想起赵树理》,文章指出,赵树理是从农村土生土长起来的作家,熟悉农村生活、农民文化需求以及农村的文化形式。也许是他压根儿就没想过当一回“贵族”,所以,虽然进了城,虽然和许多有洋文化、士文化的饱学之士交了朋友,却从未改为农民写作的初衷。
●2004年12月9日,刊发消息《“赵树理文学奖”倡导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报道指出,“赵树理文学奖·长篇小说特别奖”启动。它将重奖密切关注当下现实生活和时代变革、代表民众利益和诉求、深刻揭示社会问题和历史走向、有深厚思想内涵的长篇小说。
●2006年12月15日,刊发梁鸿鹰的文章《文学呼唤新时代的赵树理——简评长篇小说〈河套人家〉》,文章指出,赵树理从60年代中期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生活在河套地区,他的小说,从来没离开过河套地区这个大舞台。《河套人家》是他长期体验、厚积薄发的成果。
●2020年10月29日,刊发杨延峰的文章《赵树理小说在日本》,文章指出,1947年,侨居我国多年的日本女翻译家伊藤克,第一个向日本民众译介了赵树理的早期作品。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小野忍、竹内好等人也相继对赵树理作品展开译介和研究工作,最终形成了日译赵树理作品的高潮。1952年至1958年,日本翻译出版了30多种赵树理作品。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8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