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刘世炜(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并确定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明确了奋斗目标。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保障。
凝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首先,坚定文化自信要靠教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家园。教育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把我国由文化大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其次,建设和谐社会要靠教育。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心态,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必然要求。人是社会的主体,培育遵纪守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公民,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这有赖于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再次,实现国家富强要靠教育。劳动者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科技自强、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都需要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培养、文化水平提高、综合素质提升,都需要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来实现。
坚持“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教育,必须站位高、视野广、格局大。首先,要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教育。教育是国家发展之基。无论是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来看,还是从贯通人类社会历史纵深来看,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自立自强,都离不开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是社会事业之首。在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中,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对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教育是个人成才之基。人的成长要靠教育,成才更要靠教育。其次,以更高远的站位谋划教育。回顾过去,教育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展望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必须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教育。再次,以更全面的布局发展教育。广义的教育事业包括教育产业、教育行业,以及作为社会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事业。要推进教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数字教育、网络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推进教育行业协调发展,在教材体系、育人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推进教育事业和其他社会事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教育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方向。首先,教育要发挥咨政育人功能。我们的教育要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也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将咨政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其次,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接受良好教育是人们实现个人价值、获得幸福生活的重要条件。建设教育强国,要立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再次,教育要体现人民的主体性。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党的性质宗旨、根本立场、执政理念等,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体现人民的主体性。要坚持人民的教育人民办,充分保障人民教育权利;支持教育专家、行家里手兴办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水平;坚持人民的教育人民管,保障教育为了人民、服务人民;健全党组织治理学校、管理教育的体制机制,确保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不变、方向不偏、底色不改。
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立足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首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贯彻党的教育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是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必须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再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林立,而在于大师云集;不在于规模多大,而在于质量多高。新时代高校应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积极践行文化育人的根本任务。
营造“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制度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培养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首先要坚定教师政治信仰。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坚定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其次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必须做到品字为先、德字为上。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是保障,教育是关键。处理好师德师风问题和严管厚爱要求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是高尚师德、良好师风、敬业精神的体现,不能因为抓师德师风建设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再次要培育教师奉献精神。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只有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教师,才能担当起时代的重任、人民的重托。培育教师奉献精神,关键在于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舆论环境,让教师的职业更体面、待遇有提高、保障更充分,确保教师精心钻研、安心从教、潜心育人。
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就要求在各个领域、各类人群、各个阶段,都要做到教育的全面覆盖。首先,建立更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努力打造素质更高的学前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教师准入退出机制。大力解决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问题,提高教师待遇水平,解决教师后顾之忧。着力解决与学区房相关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入学、入好学。其次,构建更为公平的义务教育体系。加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力度,巩固控辍保学工作成果,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巩固教育扶贫成果,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困难家庭学生的升学、深造,继续给予大力支持、特别照顾。再次,发展结构更优的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学科结构,推动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东部沿海地区要率先建成更多国际一流高校,中西部地区要突出区域特色,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经济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水平建设民办院校,使其与普通院校协调发展、融合发展。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7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