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中国好手艺⑤】
结缘鬃人六十载
讲述人:北京鬃人第三代传承人 白大成
“这些戏装小人都放在一个大铜盘上,耍的人一敲那铜盘,个个鬃人都旋转起来,刀来枪往,煞是好看。”冰心在《我到了北京》一文中描写的这个场景,一直没有离开我的生活。
1959年,我有缘结识了鬃人第二代传人王汉卿先生,拜他为师,学到了全套鬃人手艺。当时,老先生已经转行,眼看着老手艺就要失传了。
鬃人,别看体量很小,制作工序却多达42道。用胶泥制成头部和底座,以秫秸作躯体骨架,内絮棉花,外着彩衣,安装手和兵器……再熟练的手艺人,一天也只能制作一个。
这些看起来都是些手上功夫,包含的戏曲和文学知识可不少。动手之前,必须对有关情节烂熟于心,知道人物扮相如何等。
画脸谱,要用毛笔细细地勾出唇、眉、眼,显出每个鬃人独有的精气神儿。做衣裳,用的是戏衣的边角料,用毛笔蘸上颜料,一笔笔勾出花纹,再把画好的坎肩、护领、斗篷,一块一块粘上去。身后的靠旗和头上的翎子,都严格遵循京剧行头的样式。
鬃人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能动。底座上鬃毛的稀疏密度大有讲究,太密集或者太疏松,都不能让它“动”起来。此外,要有合适的排列角度,才能确保转得起来又不倒。
结缘鬃人六十多年,我摆过地摊,组织过民间手工艺品展,还应邀到法国、以色列等国家开展国际民间艺术交流。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对非遗传承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如今,儿子白霖成了鬃人第四代传人,孙子也能搭把手了。
(光明日报通讯员王笙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9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