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血肉相连 生死相依——老区精神述评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血肉相连 生死相依——老区精神述评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11-10 03: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光明日报记者 俞海萍 耿建扩 胡晓军 杨珏 赵秋丽

  2021年6月28日晚,国家体育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盛大举行。第一篇章“浴火前行”中,情景舞蹈《起义 起义》、戏剧与舞蹈《长征》、情景大合唱《怒吼吧 黄河》等节目,生动演绎了一幕幕发生在红色革命老区的故事,将观众拉回到大革命的硝烟之中、艰险的长征路上……

  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

  在一片片红色热土上,中国共产党带领老区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如一座耸立的精神高峰,老区精神丰满而厚重,生动而鲜活,是党和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洋溢在井冈山的挑粮小道上,蕴含在沂蒙老乡的手推车里,激荡在南泥湾的劳动号子中……共同勾勒出一个红色的、光明的新中国;

  这种精神,是革命斗争年代的制胜法宝,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激励和引领作用,在新时代仍然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哺育、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

  1.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总书记指出:“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苦难背后,是英雄的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为中国赢来了“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血肉相连 生死相依——老区精神述评

  《南泥湾大生产》(油画) 张自薿

  在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多支红军主力部队在这里诞生。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别山革命老区“28年红旗不倒”,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36万人英勇牺牲,以艰苦卓绝的斗争造就辉煌,让中国革命的红旗始终在大别山上空高高飘扬;

  在海南岛,椰子寨战斗揭开了海南人民武装总暴动的序幕。这支革命队伍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至1950年接应配合野战军渡海作战,最后解放海南岛,创造了“23年红旗不倒”的奇迹,那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昂扬的革命斗志被后人久久传颂。

  波澜壮阔犹记战旗红。为了理想中“可爱的中国”,无数革命先烈忘我追寻理想之光,舍身保护信仰火种。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邱霈恩认为,老区人民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淳朴厚实、负重前行、无怨无悔的品格,对待和支援革命事业、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对待和解决自身的现实困难和各种发展问题,展示出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强大的意志力量。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如今“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可爱的、光明的中国,成为现实。

  2.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

  位于山西武乡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陈列着一双草鞋,它的主人——八路军129师772团团长叶成焕,穿着它牺牲时,年仅24岁。磨损的鞋面、残缺的后跟,唤起了人们关于太行山的更多记忆:1939年的冬天,巍巍太行山上寒风凛冽,日本侵略者对抗日根据地不断“蚕食”和“扫荡”,在供给断绝的困境下,老区军民身着单衣、脚穿草鞋、吃着黑豆煮野菜,在冰雪中鏖战……

  在敌人严密封锁、连吃穿都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老区军民苦熬、苦干、苦拼、苦斗,这些故事,感动、激励着无数中国人。

  当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延安访问时,看到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和普通士兵一样,住的是四面黄土的窑洞,吃的是土豆小米饭,穿的是打着补丁的粗布军装,他大为震惊。他问毛泽东:难道红军连几个领导人都养不起吗?毛泽东说:这叫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的本色。这种本色,成为斯诺眼中不可战胜的“东方魔力”。

  难能可贵的是,在恶劣的条件下,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老区洋溢——

血肉相连 生死相依——老区精神述评

  4月22日拍摄的延安市。新华社发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是在井冈山盛传的一首歌谣。当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物质十分匮乏,但军民仍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呀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一首《南泥湾》,传唱了80年,旋律一响起,依然能把我们带到那个物质极为匮乏却激情燃烧的年代。

  处境的艰险、物质的贫乏,和精神上的富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精神力量吸引了无数志士仁人到根据地、到解放区,让井冈山、宝塔山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也让这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精神密码。

  这种精神力量,像一股清泉,汩汩流淌进一代代中国人的血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持续发挥巨大的作用。

  这种精神也体现在新时代的奋斗当中。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是有名的“红军村”,全村共有32名烈士。然而,受自然地理等多重因素制约,这里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2017年,潭头村以万亩富硒蔬菜基地为龙头,成立专业种养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在这片富硒土地上种出了富民产业,并带动了全县约110余家农业合作社发展蔬菜产业。目前,于都县的富硒蔬菜播种面积达20余万亩,年产蔬菜近50万吨,综合产值达30余亿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潭头社区入口红碑上的这八个字,道出了潭头村村民们的心声。

  今天,从井冈山到延安,从江西瑞金到河北西柏坡,从贵州遵义到甘肃会宁,从赣南闽西到淮海沂蒙,从大别山到太行山,从广西左右江到海南琼崖,从湘鄂西到晋察冀,从湖北黄安到苏北盐城,老区呈现一片发展新貌。

  3.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两年零四个月里,共牺牲四万多人;抗日战争年代,山西省武乡县全县仅有约13.5万人,就有9万余人参加了各种抗日团体,2万余人牺牲……

  为了做担架,村里房屋大门全拆下;鸡毛信里送情报、芦苇荡中藏文件……类似的故事,几乎在每一片老区的土地上流传。

  踊跃参军参战,全力开展支前,开展武装斗争,积极参与根据地建设……老区人民点点滴滴的无私奉献,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着无穷力量。

  这种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带领兰考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身先士卒。他的心中装着全县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语重心长地勉励党员干部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好县委书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把奖章深藏在箱底,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初心使命,默默奉献。

  万千忠骨,万千热血。历史和人民都不会忘记这些红色大地上发生的伟大故事。

  在江西省瑞金市大柏地乡,1929年2月,中央苏区的红军将士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大柏地战斗,打得敌人狼狈不堪,毛泽东曾为此写下了名篇《菩萨蛮·大柏地》。

  今年国庆假期,在大柏地战斗战场遗址,81岁的刘承汉为学生们义务讲解红色故事。“作为一名1977年入党的老党员,我还能为党做些什么呢?”1997年退休后,刘承汉想到了做一名讲解员。这一讲,就讲了24年,义务接待游客不下3000批次,听过他讲解的不下6万人次。

  他说:“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讲下去,也希望青年一代接过我的接力棒,让大柏地的故事永远流传。”

  4.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陈列着一双“千层底”鞋底。这是山东省沂南县妇女为八路军纳的,颜色发黄,多处磨损,却依然看得出针脚细密、做工精细。它见证了又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

  在北京密云,农村妇女邓玉芬,把丈夫和5个儿子送到抗日前线,丈夫和5个儿子先后为抗战献出生命,她被誉为“英雄母亲”;

  在河北平山,反“扫荡”的艰苦岁月里,“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带领全村妇女为战士们送水、送饭。用温开水清洗创伤,用中草药敷伤口,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给伤员喂饭,在她的精心救护下,很多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的八路军指战员恢复了健康,重返前线。

  在沂蒙老区,有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有为中国革命奉献了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母亲”,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

  小车队、担架队、后勤队;做鞋、磨面、碾米。老区人民用小推车“推”出的,不只是物资补给,更是军民情深。

  “老区人民对党的认识最深、同党的联系最紧、与军队的感情最浓、对革命的贡献最大。”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韩延明深情地说,正是因为有了革命老区,中国共产党才在腥风血雨中由小到大、从弱变强,在战火硝烟中砥砺前行,最终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

  饮水思源。河北阜平、山东临沂、福建古田、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安徽金寨、山西吕梁、河南信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遍及各个革命老区。

  在河北阜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群策群力,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在江西于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在贵州遵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方可叶茂,这成为老区党员干部的共识。不久前,由于连续降雨,位于太行山区的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地质灾害多发,全县4000余名干部赶赴帮扶村和社区动员群众搬迁避让,迅速转移群众855户2487口人。

  “最后一碗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在老区广泛传唱的歌曲,表达的正是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军队的深厚感情和无限信任;是人民战争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能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

  5.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一组黑白照片引人注目:

  三五成群、忽东忽西、忽隐忽现的麻雀战;轮流监视、断敌供给、破敌撤退的围困战;利用河、湖、港、汊开展机动灵活的水上游击战;利用夜幕翻毁铁路,破坏公路、桥梁,迫使侵华日军交通瘫痪的破袭战;敌后武工队深入敌后,开展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群众性斗争……

  这些故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并不陌生:它们是教科书上一张张生动的黑白照片,它们被拍成电影、电视剧,陪伴一代代青少年成长。

  这背后,是老区人民厚重的历史:在极其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敌后军民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斗争形式,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是战争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李雷波谈到,抗战时期,我们党在老区民众的支持帮助下,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创造出独具一格又形式多样的斗争策略;在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夺取抗战最终胜利的中流砥柱。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体现在老区的新发展上: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山河更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老区人民务实创新,走出了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奔小康之路:

  在福建建宁,红色旅游+绿色经济,成为老区的小康生活样本,建成了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

  在贵州遵义,以“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大捷”“突破乌江”等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全面推进。

  在太行山,清澈的漳河水碧波荡漾,“复兴号”进站又出发,村民的小米、杂粮、核桃等生态农产品经互联网走出大山。

  从当年根据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到今天革命老区日新月异的伟大发展,老区人民是实践的亲历者、历史的创造者、优秀传统的传承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老区发展变化的时代答卷,便是答案。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0日 05版)

[ 责编:李方舟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