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自信自强 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自信自强 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11-18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多处对“共同富裕”进行强调。例如,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要求“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等等。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既包括人民物质生活,也包括人民精神生活。我国人民精神生活当前呈现怎样的面貌和特点,应如何切实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光明智库特邀专家进行访谈,并约请学者结合实际撰文阐释。

  【思想茶座】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 王斯敏

  访谈嘉宾: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韩庆祥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邢云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吴波

自信自强 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居民在青岛市即墨区潮海街道古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练书法。新华社发

  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光明智库:结合我们党百年奋斗史来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共同富裕中具有何种重要性和独特意义?

  韩庆祥:仓廪实而知礼节。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人们的生存问题还未得到真正解决的情境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相对有所忽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共同富裕,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被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到了时代前台,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望。

  邢云文: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是一部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也包含着精神层面的意义。历史地看,近代中国的问题不仅是物质上的“贫”,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弱”。由于物质生活的贫困,长期封建制度的压迫,以及西方文化的强势侵袭,近代中国人不仅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在精神上也处于依附地位。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不仅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在精神上也成为自己的主人。

  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要着力解决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实现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吴波:精神生活富裕具有相对独立性。一个人即使没有物质上的丰裕,仍可实现精神上的富足;有的人即使物质生活富裕,精神上也可能处于贫困状态。精神力量发挥独特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叙事的一条重要线索,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伟大成功的政治密码,也是判断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步性的关键依据。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促进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还需付出长期努力;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有机统一,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

自信自强 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021年8月29日,西安钟楼书店重新开业,读者在书店内看书。新华社发

  精神自信自强、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生活有了更高标准

  光明智库:达到共同富裕标准的精神生活,应当是怎样的状态?

  韩庆祥:共同富裕的精神生活,必须实现精神自信自强。主要体现为:丰富且良好的欲望,真挚且高尚的情感,持续且向上的激情,全面且深刻的认知,积极且完美的德性,崇高且深邃的审美情趣,正向且健康的价值观,神圣且自觉的信仰,主动且有效的心态调适等。

  邢云文:共同富裕的精神生活应有三个基本维度:

  一是社会能为人们提供的精神生活条件。比如国家在公共文化生活领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量、国民总体受教育程度、国民人均拥有的闲暇时间等。从供给侧角度看,主要是通过市场和政府,合理配置精神文化资源,使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文化生活条件均能有效改善,弥合由于物质生活水平差异导致的精神生活水平差距。

  二是个体对精神生活享有程度的衡量。比如,当前手机和互联网已普及,但在一些农村地区,“数字鸿沟”导致部分老年人无法享受到网络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

  三是国民精神状态与个体精神追求境界。所谓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从社会群体看,就是能够保持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社会道德秩序良性运行,整个社会对于善恶美丑等价值观念具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能够理性平和地看待现实中存在的负面问题。从个体看,就是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前提下,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有着精神层面的更高追求。

  在此意义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拥有精神文化资源的富裕程度,其中包含社会总供给和人们实际能够享有的程度;二是人们内在精神生活是否充实、精神境界是否更高,这体现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质量。

  吴波:讨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须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联系。自由发展意味着一个人的发展不受他人限制,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各方面本质力量都发展起来。因此,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可以理解为:每个社会成员既拥有内心的充实安宁,又充满希望期待;社会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社会总体上处于和谐稳定状态。

自信自强 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浙江省长兴县夹浦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学习元曲的唱腔和身段。新华社发

  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刚健有为——当前中国社会精神风貌总体良好

  光明智库:当前我国人民精神生活呈现怎样的面貌?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邢云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十四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今天的90后、00后是能够平视西方的一代人,中国人的自信心建立起来了,不再迷恋“西方的月亮”。特别是对比中西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状况后,中国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对党的政治认同、对国家的情感依赖更加强烈,社会心态总体呈现理性平和的态势。这些转变,根本上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也得益于党中央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推动党风政风建设,带动了整体社会风气向上向善。

  近年来,我们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社会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更加鲜明、人民精神生活的滋养更加丰厚、社会道德秩序不断优化、人民精神境界不断提升。同时也要看到,受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影响,在价值观领域和人们精神生活中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需要倡导和弘扬具有崇高价值的精神理想、积极培育刚健有为的奋斗文化,以有益于人民精神健康的文化产品,引导人民获得精神满足。

  吴波: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精神面貌发生了一系列积极变化,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和集体意识明显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然而,发展起来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少数人那里,物质生活的富裕与精神生活的富裕脱节甚至发生对立。比如,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背后,都有资本逻辑制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间的矛盾。

  韩庆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以社会心态为例,积极健康、向上向好、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是社会主流,然而,同样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对于企业家来说,勇于开拓、矢志进取、为国家社会创造财富是主流,但也有人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动力。

  供给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光明智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做好哪些事情?

  吴波:首先,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其次,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强化积极向上的精神产品供给,一方面强化对资本逻辑的抑制,克服资本逻辑可能给精神生产带来的价值偏颇与逻辑扭曲。此外,还要通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

  邢云文:一是实现价值观培育和塑造的重心下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体精神生活紧密结合,从而构造起以大德成小善、以小善育大德的精神生活逻辑。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个普及与提高的过程,在满足中提高人民群众的价值判断、思维水平和审美情趣,最终实现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精神生活境界的总体提高。

  二是精神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精准供给。既要向社会提供具有普惠性的精神文化产品,也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不同特点。

  三是加强互联网空间的管理和内容建设。面对90后、00后网络原住民,必须进一步清朗网络空间,供给更多具有思想内涵和精神营养的文化产品,让网络空间成为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场域,助力他们成为信仰坚定、心态健康、刚健有为、朝气蓬勃的时代新人。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8日 07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