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一次“投石问路”之后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一次“投石问路”之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1-19 02:5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一线讲述】

  讲述人: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青年北京学者 傅志斌

  我的工作单位原是部属科研院所,2000年根据国家安排进行了改制。机构与部委脱钩后,我也好像“脱节”了,失去了对上的联系,很多人才政策不能及时知晓,人才认定评选也不知该如何申报,常有一种失去社会认可的失落感。

  一次偶然机会,我得知首都地区改制科研院所可以请属地政府推荐,参加人才项目、成果或奖励申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联系单位属地东城区,咨询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人才项目申报事宜。没想到,这次“投石问路”很快得到区里高度重视,在组织部门支持下,我顺利通过了评审。之后,青年北京学者和国家级相关人才推荐申报也得到了市、区两级人才部门大力支持。怀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我想,这样的好政策,这么积极热情的服务,一定会让许多像我这样改制单位的科技“散兵”回归组织,重新得到支持。这对科技工作者来说,可以说是雪中送炭。

  我从事的专业是岩土地基和地下工程,团队协作和工程实践非常重要,北京市人才局的青年北京学者基金项目对我的团队建设帮助很大。这个项目的资金使用管理,采用的是当时很有创新性的包干制,这给了科技人员很大自主性。各级人才工作部门还多次到单位征求我们对人才工作的意见建议、询问科研需求、协助解决实际问题,让我们觉得很温暖。

  健康的身体是坚持科研的基础,政府对此非常关心。东城区委每年安排高水平医院为我们体检,北京市和东城区组织部门还多次邀请专家人才休假考察。在欣赏山水美景、共同考察地质和工程的过程中,我也有机会与同行专家交流,既休养了身心,又启迪了工作思路。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关怀,让我深切感受到北京市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求。

  我也鼓励团队里的年轻人积极参与人才项目申报和评选。近年来,他们有的评上了“东城区优秀青年人才”,有的获得了人才项目培养资助,还有的享受人才公租房。多方面支持让我们的队伍更稳定,也有了源源不断的“后来者”。

  我只是带着团队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却得到各级组织这么多的支持和帮助。沐浴着人才工作的和煦春风,耳畔响着国家前行的进军号角,我定会不待扬鞭自奋蹄。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 董城、张景华、王斯敏、王美莹、陈之殷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19日 07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