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艺境观象】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落成开馆——
新文化地标展现中华瑰宝魅力
光明日报记者 田呢
12800块石材、2674块玻璃、1450块金属格栅……经过千余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一座新的文化地标在北京拔地而起,它就是新近落成开馆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由此填补了我国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博物馆的空白。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西侧紧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东侧坐落着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北侧有中国科技馆,南面有中国历史研究院、国家体育场“鸟巢”,一条蜿蜒的水系穿行其间,将生态、科技、文化与奥运主题相连,形成新的文化集群地。
“多宝格”里的传统与现代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筑面积91126平方米,建筑整体设计构思汲取了中国古典建筑精髓。建筑平面中轴对称左右展开,由下至上的石材基座、透明平台层和漂浮的建筑层呈三段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和谐之美。该馆地上建筑共六层,最高的两层向外出挑六米,凌空的造型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多宝格方匣,寓意着其内部珍藏和展示着国家级艺术瑰宝。
多功能厅的传统戏台上展演昆曲剧目《牡丹亭》
“万方乐奏”板块中展出的中国传统乐器
该馆外表面肌理采用了暖铜色幕墙材质,图案借鉴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花窗及博古架的多宝格构图,通过对传统图案的抽象提炼,形成具有工艺美术特色的独特创新纹样。金属格栅的装饰手法对室内空间起到有效的遮阳作用,同时镂空的形式呈现出自然生动的光影变化,使整个建筑显得灵动多姿。除了彰显传统设计理念,该馆以现代科技和信息化管理助力博物馆建设,集中国传统之美和现代化智慧化于一身。
翡翠国宝之翡翠山子《岱岳奇观》
中国工艺美术馆成立于1990年,于2008年搬离原址后,因多种原因业务处于停顿状态。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三五”期间决定建设的国家重点文化设施,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审美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的国家级文化殿堂。该馆于2019年3月奠基,至2022年2月正式开馆,历时近三年建成。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指出,该馆开馆标志着我国新增一处代表国家和首都文化形象、彰显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气象的重要文化地标。胡和平强调,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要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立体的藏品体系和展陈体系,扎实做好收藏保护、展览展示、学术研究、公共服务、交流合作等工作,让工艺美术和多彩非遗“活”起来。
千余件瑰宝,溢彩流光照古观今
开馆大展“中华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美术展”分为“大国匠作”“旷古遗音”“万方乐奏”“丝路丹青”“粉墨传奇”“藉器传文”“神州迎春”“盛世重光”八大板块,展出工艺美术、古琴艺术、传统乐器、丝路壁画、中华戏曲、金石篆刻、木版年画、民俗表演等多个门类共1298件(套)工艺美术和非遗珍品佳作,自2月6日启幕以来,全国各地的观众纷至沓来。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韩子勇表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浩若星海,“中华瑰宝”展撷取其中具有文化光彩、艺术魅力且形式精致、易于陈列演示的内容,力求以点带面,展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大量展品是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展出。
寿山石篆刻作品陈列在“藉器传文”板块
“神州迎春”板块展出的天津杨柳青年画作品
中国工艺美术源远流长、丰赡瑰丽,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极具传承和发展活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层南区展厅“大国匠作”板块中,翡翠山子《岱岳奇观》、翡翠花薰《含香聚瑞》、翡翠提梁花篮《群芳揽胜》和翡翠插屏《四海腾欢》四件翡翠国宝悉数亮相,引得观众啧啧称奇。这四件珍品从题材选定、形式设计到全部完成,历时八年,由四十余位名扬玉坛、技艺精湛的大师能手组成的创作集体和数十名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顾问团队精诚合作而成。展厅另一侧,依照“材美、工巧、器韵、时宜”的标准推出的“新时代中国好手艺”单元则呈现了陶瓷、染织绣、漆艺、雕刻、金属工艺、玻璃艺术等多门类的近90件精品。
晚唐古琴“枯木龙吟”是琴坛名器,也是镇馆之宝。据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冯卓慧介绍,这张琴历经千年,至今依旧保持着苍古的琴音。古琴作为“文人四艺”之首,是中国器乐艺术的集大成者,古琴艺术基本涵盖了琴制、琴弦、琴谱、琴人、琴曲、琴史、琴歌、琴论、琴派等领域,形成由曲、谱、律、论、派、工构成的一套完整的琴学体系。进入新时代,古琴艺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范例,传承弘扬着盛世的“旷古遗音”,琴乐演奏中人琴一体、乐思相融的洒脱、达观境界,也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国传统乐器文化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在“万方乐奏”板块中,从祖孙三代“血浓于水”的北方笙管,到风格古朴“慢条斯理”的福建南音;从独特律制“灵活多变”的潮州音乐,到功底扎实“百花齐放”的戏曲声腔;从铿锵和鸣“形制多样”的芦笙,到西域风情“成龙配套”的木卡姆……无不体现出和谐融洽的文化意蕴,合奏出弦管不辍的盛世之音。除了观赏展品,观众还可以戴上耳机聆听《广陵散》《文王操》等名曲。来自福建泉州的张先生看到有关南音的介绍感觉特别亲切,他自豪地说:“南音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现在很多到泉州旅游的人们都会去听上一段南音演出,去听吧,你会爱上它的!”
听罢悦耳的竞奏,但见别具匠心的洞窟设计,引人入胜。作为国内在壁画临摹、研究方面跨度最大的一次集中展出,“丝路丹青”板块带领观众从龟兹开始沿丝路东行,穿越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千年时光,终于敦煌。这里不仅呈现了壁画传摹的众多作品,体现出艺术家和文保工作者共同协作的成果,且在展览现场再现了壁画传统制作工艺。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壁画在媒介、颜料、绘画技艺、壁画内容、艺术风格的传摹保护与创新,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建“一带一路”,加强文明对话,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成果。
方寸之间,朱文白文交错;石驳刀划,纸上气象万千。在“藉器传文”板块,展出了海内外极具代表性的百位篆刻家,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警句篆刻的作品共百件。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骆芃芃表示,这一百件篆刻作品以寿山石为载体,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珍藏,观众不仅能够领略老中青三代篆刻家不同的艺术风采,同时能够以独特的方式重温中国文化经典。在金石拓本、印谱展区,则撷集了国家级收藏机构珍贵藏品。其中,印谱从中国艺术研究院珍藏的三千余册中精选出25种,共292册,不乏珍稀版本。
“丝路丹青”板块中的达玛沟佛寺遗址出土壁画传摹作品
晚唐古琴“枯木龙吟”
作为中国特有的、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大多用于新年时张贴,烘托年味,含有驱凶避祸、祈盼盛世祥瑞之意。此次“神州迎春”板块展出的年画,来源于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福建漳州、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高密、河北武强等地,别具特色的差异化表达缤纷多姿,意蕴丰厚。观众还可以坐下来,欣赏一段动画短片,听听年画里的故事与传奇。
古老的戏曲艺术亦雅亦俗,宜古宜今,书写着“粉墨传奇”。展厅中,大量艺术精品反映着中国戏曲的艺术形态与活态传承,昆曲艺术的经典剧目《牡丹亭》选段也于元宵佳节在馆内上演。“万紫千红尽开遍。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古色古香的木结构戏台之上,杜丽娘与柳梦梅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精彩演绎,台下座无虚席。来自北方昆曲剧院的演员潘晓佳饰演杜丽娘,她说没有想到在这个国家级文化殿堂里,还有这样令人惊艳的戏台。“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相信这里一定会成为昆曲迷们的热门打卡地。”
展览设计了多个互动环节,观众不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收听展品的讲解,还可以在现场参与拓本、书法、篆刻等演示体验活动。展览期间,馆内还将进行戏曲、音乐、民俗系列表演,并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
以丰富馆藏、精品展览、创意产品、优质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开馆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韩子勇表示:“我们将从各方面不断完善,注重长期形象打造,加强内容建设,让场馆成为有灵魂、有温度、有血肉的活的生命体。”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7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