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以真诚情怀书写共和国工业史——评长篇小说《锦绣》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以真诚情怀书写共和国工业史——评长篇小说《锦绣》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3-02 04: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文学】

  作者: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编者按

  2月21日,中宣部出版局启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活动,向社会推荐重点主题图书,并通过线上线下书店进行展示展销,激励人们意气风发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推荐的书目中包括重要文学作品。本报从今日起开辟“‘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文学”栏目,对部分作品的内容、特色和价值进行评析与阐释。

  李铁生活在东北钢铁重镇,曾经在国有企业工作过,他对国有企业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工厂的工友们仿佛都是他的兄弟姐妹,难怪他能在小说中把工人们写得那么生动。他的长篇小说《锦绣》(春风文艺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写了一家大型钢铁企业锦绣冶炼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的发展变迁,形象准确地为国有企业勾勒出一幅共和国历史的轨迹图。七十多年来,锦绣厂曾为新生的共和国担当起工业建设的重任,也曾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濒临破产重组的衰落,更有克服重重困难迎来凤凰涅槃的辉煌。李铁仿佛就是一位亲历者,叙述时他始终在场,文字里饱含情感,他有一种真诚的国有企业情怀,以小说的方式向国有企业致敬,为国有企业写史,为国有企业最坚实的力量——工人群体讴歌。

  李铁是通过人物来展现国有企业历史的。他着重塑造了一个工人家庭的两代人。父亲张大河在新中国之初就是锦绣厂有名的技术高手,他的三个儿子后来相继成为锦绣厂的工人,父子两代就像是在中国工业建设的历史跑道上进行接力赛跑的运动员,中国工人在国有企业中磨炼出的家国情怀便在他们的接力中不断地延伸下去。

以真诚情怀书写共和国工业史——评长篇小说《锦绣》

  张大河是一个崭新的工人形象。李铁突破工业题材创作上的思维定式,以工匠精神赋予张大河精神品格上最具代表性的时代特征。张大河很看重技术,认为工人就是要有技术。在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人们普遍懂得技术的重要性。上级派来的领导牛洪波虽然是一名军人,但他面对生疏的厂房,很快明白必须把有技术的工人团结起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他因为不认识锰矿被张大河训斥,但他不仅不恼火,还专门叫来张大河,要他担负起为新中国炼好第一炉锰的光荣任务。有了领导的支持,张大河的底气更足了,他在日记里写道,他的理想就是做一个技术大拿,还要把技术传授给大家,“我要让大家都跟我学,成不了大拿也要成个内行”。这就是工匠精神在当时的具体化。李铁紧紧围绕这一点展开情节,不仅将张大河塑造成一个具有独特光彩的新中国工人形象,而且也准确地表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特征。苏联专家给锦绣厂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张大河很看不惯他们指手画脚。在一次因为不熟悉苏联的机器设备而发生故障后,苏联专家彼得罗夫断言张大河的“炼锰高手”是徒有其名。张大河很不服气,当面向他提出要一比高低。小说生动地描写了两人比试炼锰手艺的场景。比试的结果是张大河略胜一筹。因为对技术的痴迷,他们成为朋友,在翻译人员的帮助下交流起炼锰的心得。在李铁笔下,张大河的理想与技术大拿有关,他因为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而获得进步,不仅承担起生产的重担,而且还被评上全国劳模。小说真实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工业战线看重技术、提倡技术的整体氛围,张大河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得到发挥。

  小说的上部分通过张大河书写了国有企业在新中国初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下部分则主要通过写张大河的儿子们如何伴随国有企业的困顿、低谷及凤凰涅槃的重生,为自己的命运涂上亮丽的色彩。李铁通过三个儿子的书写,成功塑造了“工二代”的整体形象。他们在精神层面上显得更为丰富,人生选择也更加多样。大儿子张怀智选择辞职下海,组建起自己的公司,事业干得风生水起,一度还成为锦绣厂的有力竞争对手。二儿子张怀勇在锦绣厂最危难的时刻出任厂领导,以坚忍的毅力带领工人们闯过难关,使锦绣厂迎来新的腾飞。三儿子张怀双则热爱技术活,乐于坚守在生产第一线,享受着生产的喜悦。尽管张大河在故事情节中已退到了幕后,但三个儿子身上分明都有他的影子。这显然是作者李铁的有意为之,他要通过“工二代”写出新中国铸就的工匠精神是如何传承的。张大河的儿子们同样具有国有企业情怀,并且更加舒展,将国有企业情怀与国家意识、家国情怀和个人事业更好地衔接起来,因此他们并不拘泥于某一个具体的工厂,而是能够站在国家和社会的大格局中去认识和处理问题。工匠精神则突出体现在张怀双的身上。李铁也是刻意要塑造这样一个热爱技术的“工二代”,以此表达他对工匠精神的呼吁。在李铁的心目中,新中国之初培育起来的张大河不应该随着历史的翻篇而被遗忘,即使现在的工业体系越来越趋于科技化和现代化,但仍然需要张大河式的工人,仍然需要发扬他身上所具备的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李铁是一名忠实的现实主义作家,尽管他对工厂和工人兄弟姐妹们充满感情,尽管他承认国有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也叹服国有企业和全体工人们所作出的贡献,因此他将小说中的工厂取名为“锦绣”,但即使如此,他也不以美化和夸饰的方式去书写历史和人物。特别是在小说的下半部分,他聚焦于锦绣厂的现实场景,既有阳光,也有风雨,写出了国有企业的改革阵痛和雨后彩虹。他正视国有企业曾经遭遇的困难,也心疼工人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他用了不少笔墨去写下岗工人,既写他们的艰难,也写他们的坚忍。张怀勇是从车间工人干起的,当他成为厂领导时,却要实施工人下岗的方案。他很痛苦,但为了工厂的生存,必须这样做。即使这样,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下岗工人,每当工厂有了起色,他就要设法将下岗工人招回来。小说结尾下岗工人的情节就别有深意。张怀勇当选为优秀企业家,乘车去北京领奖。途中在加油站遇到了一位锦绣厂的下岗工人,听了他介绍自己这么多年来自谋职业的艰辛后,张怀勇心情沉重起来,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写到这里,李铁笔锋一转:“朝前望,正是九十点钟的光景,阳光洒了满地,道路、树木和田野上泛起绸缎般的光泽。”这是李铁对国有企业未来前景的美好想象。这样的未来前景,不仅关乎国家的强盛,也关乎人民的幸福。这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一种现实的人道主义精神。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2日 1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