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让乡村体育充满“农耕农趣农味”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让乡村体育充满“农耕农趣农味”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4-14 03:1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步伐。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是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内容。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以需求为导向配置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引导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当下,乡村体育发展现状如何?本期推出智库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乡村体育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对策。

  作者: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执笔:王雪莉、白宫鼎、孙明阳、王鹏、乔晓阳、徐雯

  乡村体育是提高群众身体素质、改善群众精神面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引擎和重要抓手,对促进我国农村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

  全面了解当前我国乡村体育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夯实乡村体育发展基础,对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组织问卷调研,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29个乡村2021年的体育发展情况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调查分析。

  调研发现:乡村体育健身公共服务水平、乡村居民身心健康水平双提升

  本次调研重点关注设施地点、开展情况、便捷程度、宣传推广四个维度。

  体育设施与地点选择:专设体育场地与房前屋后最受欢迎

  在受访乡村中,半数以上拥有篮球场和广场舞场地,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竞技门槛相对较低的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支撑。

  体育设施是保障乡村体育发展的基础。《“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2.6平方米,而根据2020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全国体育场地中属于村委会管理的面积为5.85亿平方米;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据此计算,乡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15平方米,同“十四五”时期任务目标还有不小差距。

  根据调研,东部、西部、中部与东北区域受访乡村村民体育锻炼地点主要集中在专设体育场地与房前屋后。以东部和东北区域为例,受访乡村居民选择在专设体育场地进行锻炼的比例高达36.4%和41.5%,而选择在房前屋后进行体育锻炼的比例分别是24.6%和23.5%。此外,家中空地和田间空地也得到部分村民的青睐。以西部和中部为例,受访乡村居民选择在这两个场所锻炼的比例占到了10%—15%。

  在乡村体育发展过程中,应对专设体育场地建设给予足够重视,在规划、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不断加强投入,解决乡村体育发展“最后一米”的问题,为更多村民提供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体育设施。

让乡村体育充满“农耕农趣农味”

  3月28日,贵州省黔西市协和镇立新小学学生在练习芦笙舞。周训超摄/光明图片

让乡村体育充满“农耕农趣农味”

  居民在河南省宝丰县杨庄镇马山根村文化广场参加打陀螺比赛。新华社发

让乡村体育充满“农耕农趣农味”

  4月7日,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白塔中学学生正在操场上放飞纸鸢。王华斌摄/光明图片

让乡村体育充满“农耕农趣农味”

  乡村体育活动开展:赛事如火如荼,呈现特色化发展趋势

  本次调研中,参与人数较多的体育赛事,指单次活动参与人数在百人以上的赛事,如广场舞比赛、排球比赛等。据统计,东北地区有52.3%的乡村举办过参与人数较多的体育赛事;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次之,分别为49.1%和46.4%;西部地区最少,仅有31.2%的乡村举办过参与人数较多的赛事。

  中部和东北地区定期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乡村分别达到53.7%和53.5%,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占到50.6%和49.4%,整体来看,各区域差距并不明显。

  随着农村体育设施的完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组织体育赛事的热情日益高涨,许多乡村开始探索举办“家门口”的品牌体育比赛。如2021年4月,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举办了一场持续7天总计53场的乡村篮球赛,赛事场地设在农村集市的小广场上,共吸引了附近5个县区的21支球队参赛。

  在体育场地设施逐渐完善后,举办更多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的需求更加凸显。办好赛事不仅能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还能带动更多人参与体育锻炼、关注体育赛事。

  据统计,受访乡村主要健身活动中排名领先的是散步(84.5%)和广场舞(71.8%),其次是篮球(48.5%)、跑步(47.2%)、乒乓球(30.8%)、羽毛球(28.8%)、下棋(20.3%)和钓鱼(15.5%)等,而体操、排球、武术等项目占比则分列所有项目末位,均不足5%。总体来看,受欢迎的运动项目大多对专项技能、运动器材和场地要求较低,且呈现明显聚集性。

  对散步与广场舞项目的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东部、中部与东北区域,散步同广场舞相比在得票数上有较为显著的领先优势;而在西部区域,广场舞的得票数超过散步近7%,体现了不同区域乡村居民对于特定体育项目的“偏爱”之情。可见,乡村体育项目的特色化发展须得到重视。

  调研发现,中部受访乡村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的比例最高,达29.2%。其次是东部,达28.9%。东北和西部受访乡村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的比例相对较低,为23.3%和22.8%。总体来看,各区域开展特色体育活动差异相对较小。

  不少省区市都有当地特色乡村体育活动。如安徽的五禽戏和黄梅戏,福建的毽球和龙舟,广东的太极拳和龙舟,贵州、新疆、广西的民族舞,湖南的太极拳和花鼓戏,江苏的舞狮舞龙、鼓乐、珍珠球,内蒙古的草原盛会、摔跤,山东的放风筝、陀螺,四川的川戏、龙舟和蹴球,云南的泼水节和民族舞等,都展现出各地浓郁的乡村文化特色。

  乡村体育便捷性:整体较佳,地形复杂区面临一定阻碍

  受访乡村村民到达体育场所所需时间整体较短,83.42%的村民可以在30分钟之内到达。其中,平原和盆地地区村民能够在10分钟内到达体育场所的比例分别为61.2%和54.2%;而山地和高原地区能达到这一标准的村民仅有44.4%和37.1%。山地和高原地区需花费一个小时以上的占比显著偏高,显示出在地形复杂地区开展乡村体育运动面临着一定的自然条件阻碍。

  乡村体育宣传、推广与指导仍待加强

  不少受访乡村对于体育锻炼均有相应的宣传、推广与指导。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在体育锻炼设施周围树立宣传栏、警示牌与指导说明。

  各区域开辟体育锻炼宣传渠道并定期进行宣传的乡村占比均达到一半及以上,其中东部57.5%,中部56.9%,西部53.3%,东北50.0%。

  课题组还就定期宣传对增强村民体育健身观念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开设体育锻炼宣传渠道并定期进行宣传的受访乡村里,具有较强体育健身观念的村民比例高达91.7%;而没有设置体育锻炼宣传渠道、未能定期进行宣传的受访乡村里,这一数值仅为56.4%。可见,进一步加强乡村体育锻炼宣传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各区域受访乡村中,设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例均较低,分别为:东部32.1%,中部32.0%,东北29.1%,西部23%。可见,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进乡村”,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短板尚存:乡村体育丰富性、特色化不足

  随着各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提升,乡村体育在基础设施建设、活动组织开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体育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完善。随着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不断增加,当前不少乡村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设置不合理,更新换代不及时等问题逐渐显现,难以很好满足居民需要。

  项目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调研显示,散步、跑步、广场舞等仍是受访乡村村民开展体育健身的主要项目。增强乡村体育活力需要进一步丰富乡村体育项目内容,通过难度低、趣味性强的项目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此外,我国农耕文化千年流传,具有旺盛的活力与社会影响力,应当积极借助农耕文化独特力量,推动乡村居民更好地接受和开展体育运动。

  特色项目尚需深度发掘。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积淀,不少特色体育项目蕴藏在乡村之中,但当前对其挖掘和弘扬力度较弱。需进一步发掘和推广乡村中的特色体育项目,使之成为乡村发展的“特色名片”。

  宣传推广模式亟待多样化。随着信息化技术发展与乡村互联网逐步普及,乡村体育的宣传推广有了更多渠道与平台。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乡村体育的发展与变化,应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创新宣传与推广模式,获得村民关注支持。

  各项体育配套服务仍需加强。当前乡村体育在医疗、康复、社会指导等方面的服务尚不完备,不少乡村群众前往体育健身场所还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今后,需进一步增强乡村体育各项配套服务建设,使群众能够更加便捷、更为安全地参与各项体育活动。

  发展路径:在“独特”和“趣味”上下功夫

  持续完善体育设施。根据乡村体育锻炼地点特征完善设施建设规划,在建设方案、资金拨付等方面对在专设体育场地集中新建体育设施予以支持;优先鼓励在距离绝大部分村民较近的区域配置体育锻炼设施。体育健身器材选取要体现更多地方特色,建议由政府牵头,会同企业及乡村代表共同开发设置具有地方特色、受到群众喜爱的体育健身器材。探索乡村体育设施日常维护集中采购制度,面向社会招标,资金由地方财政统一拨付。

  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建议结合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十周年的有利时机,推动“农耕文化+乡村体育”融合发展,将农耕文化中促进人的身体与精神全面发展的内容作为乡村体育项目创新的重要内核并融入项目当中,发起“乡村渔樵耕读大比拼”“二十四节气农耕体育争霸赛”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全国性乡村体育活动,增强乡村居民的参与热情。以农耕农趣农味为基础开展内容创新,面向村民推广插秧健身操、独轮推车健步走等富含乡村生活元素的新式趣味体育活动。繁荣村际体育比赛活动,建议由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村际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比赛活动,可将其作为“村晚”活动的组成部分;定期举行体育活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

  加强乡村特色体育项目的深度发掘。相关部门可深入乡村,同居民就当地具有一定历史传承的特色体育活动沟通交流,挖掘运动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结合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将其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纳入各类乡村体育比赛活动中,予以一定资金和政策支持。还可利用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机会,面向国内外介绍与推广。

  创新宣传推广模式。发挥短视频平台在乡村居民中的影响力,打造乡村体育明星。例如,在短视频平台设立“乡村广场舞大擂台”,设创意、布景、服装、舞姿等一系列“擂主”,鼓励乡村居民发布自己在家中、村里或田间地头劳动生产之余精心创作的锻炼视频,吸引更多人关注参与。发挥直播平台的强大传播力,发掘、培训、指导乡村体育中成绩优秀或具有鲜明特点的居民“高手”,带动和指导其他村民参与体育活动。

  加强体育配套服务。支持社会体育组织提供乡村体育服务与指导。面向“大学生村官”、体育活动积极分子等重点人员,开展乡村体育社会指导员培训。利用网络与科技手段强化服务,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向乡村群众宣传参与体育健身的益处,普及安全防护知识。另外,鼓励智能手环等体育科技装备制造企业、体育活动策划企业等同乡村开展合作,拓展产品市场;同时,以此为基础共同合作举办乡村体育赛事,丰富乡村体育活动内容。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4日 07版)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