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古老长城,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古老长城,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6-22 04:4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点评】

  作者:宋岩峰(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长城作为曾经的军事防御工事,在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发挥着保障和平安定的实际功用。在此后千百年,长城被赋予更多文化内涵,与长江、黄河等一起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新征程上,我们要凝聚各界力量,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

  把考古探索同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探究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近日,北京延庆区大庄科段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取得进展,为科学保护长城、深入认识长城价值,让长城精神更好融入当代生活提供了新契机。2020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在箭扣长城脚下挂牌成立,对全国长城保护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需要看到,相比一般性保护工程,在研究性修缮项目中,长城保护理念更为科学,保护手段更富科技含量,更有利于人们共享保护成果。当前,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要切实解决好长城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时间、技术、经费等诸多问题,汇聚多方力量,推动长城保护工作由一般性保护工程向研究性修缮项目转变,以考古挖掘为开端、多学科研究为手段、数字化跟踪记录为保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强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联合攻关,切实为全方位探究长城历史文化价值提供科学支撑。

  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让长城文化更好润泽百姓美好生活。一方面,要以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抓手,形成一批公共文化的空间载体,鼓励各类学校建立长城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研学活动,推动长城文化元素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另一方面,切实用好长城的非遗资源。长城是民族迁徙交往、彼此融合的重要见证,沿线出现了多民族艺术融合的丰富艺术形式,如民间故事、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过程中,要注重对长城沿线的非遗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效衔接,提高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以不断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此外,要让古老长城在数字时代拥抱年轻人,还需推进长城文旅融合和数字再现工程,开发长城文化旅游商品和服务,扩大文化供给;充分发挥文化与科技的“化学反应”,建设数字云平台,对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以“文旅IP思维”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讲好新时代的长城故事,使长城成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源泉。长城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进入新时代,要更好地传扬长城所凝聚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不断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美画卷。要以讲好新时代的长城故事为契机,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激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耿建扩、陈元秋、张文攀、王建宏、宋喜群、王冰雅、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邵金霞、刘思彤、徐梦玲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2日 07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