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排头兵的高瞻远瞩与科学谋划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排头兵的高瞻远瞩与科学谋划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7-11 04:0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排头兵的高瞻远瞩与科学谋划

——《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读后

  作者:曾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2007年3月至10月,习近平同志在上海担任市委书记。这是他多年地方工作生涯的重要一站。习近平同志一到上海工作就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上海有责任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激励上海干部群众再接再厉、奋发有为,为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贡献。学习《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以下简称《习近平上海足迹》),重温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的重要论述和创新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同志思考之超前、谋划之周密、措施之有力,在当时和后来都对上海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上海努力当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排头兵的强大思想和精神支柱。

  ①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党的建设首先要走在前列

  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上海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各方面发展进入“快车道”。如何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推动上海发展迈上新台阶,是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关注的头等大事。办好这件头等大事的重中之重、首要任务则是确保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的建设扎实有效并走在全国前列。之所以把党的建设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是因为:第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结论,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上海干部身处繁华闹市、要经受各种考验。习近平同志提醒大家,“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第二,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拥有悠久革命传统和丰富红色资源,因此抓好上海党的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必须做到“不辱门楣”,努力成为“中央的一个点”。第三,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必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组织必须富有战斗力,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拥有攻坚克难的本领和智慧。概而言之,上海要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党的建设首先要成为排头兵,而且要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习近平同志推动上海党的建设走在前列,凸显出鲜明的特色。

  一是特别重视讲政治。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扩充党的建设内容,还特地把党的政治建设有关表述单列,体现的是旗帜鲜明讲政治、抓党建的导向;更加坚定地把上海的发展放在国家战略下思考和行动,体现的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意识;增加市高院党组、市检察院党组向市委汇报工作,体现的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站位。

  二是特别重视探新路。针对上海这个特大城市的党建实际,习近平同志提出要用改革的精神做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共同破解以下难题: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规律、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基层党建新路子,如何构建单位党建、区域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补互动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是特别重视强制度。习近平同志一方面教育党员干部做到六个“始终不忘”、过好“五关”,另一方面推动有关部门扎紧制度的篱笆,规定干部不能“一干两制”,建立统一土地交易平台,出台市委加强自身建设的意见,把干部作风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筑教育、制度、监督、惩处和改革五位一体的管权管物管人工作体系。

  四是特别重视抓落实。习近平同志经常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抓落实”。“钉钉子精神”体现的是执行力,更是勤勉务实、不尚空谈的优良作风。习近平同志特地把他的组织关系放在上海市委督查室,有力推动市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执行。

  ②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发展理念必须率先更新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到2007年的时候,上海提前感知到原有发展面临的困境。城市承载量有限,资源、能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突出,商务成本持续攀升。习近平同志在不断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同时,对发展的内涵、动力、路径和方式进行了前瞻性思考,明确提出上海发展要做到四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发展途径,更加注重丰富发展内涵,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聚焦主要矛盾,形成新的发展理念,再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具体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生动体现。习近平同志有关上海发展的论述和实践,不仅解决了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且解决了要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实现这样的发展的问题,从而讲清楚了上海应该当什么样的排头兵、怎样当好这样的排头兵。

  当好一体发展的排头兵。习近平同志指出,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这“四个放在”是一种政治站位,也是一种发展格局,使上海主动纳入全国大棋局、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中。通过完成国家战略、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上海发展的使命感,又通过自身发展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参与国际竞争。浦东探索一条新路、上海大胆试大胆闯、深入推进长三角携手共进、加强与各省市合作交流,这些都折射出“跳出上海看上海”的战略思维。

  当好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关于三次产业的关系,有人曾认为,像上海这样的城市第三产业比例越高越好、这是与国外发达城市比肩的关键指标。习近平同志通过调研发现,上海制造业基础雄厚,是“上海的财富”。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不能照搬发达国家城市的做法,更不能为了实现三产独大而人为地遏制二产发展;即使是仅占GDP不足1%的第一产业也不能视为微不足道、可有可无。基于以上考虑,上海提出了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融合发展的思路,突出了产业发展重点又兼顾了其他产业,即使是一、二产业也确立了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先进制造业的方向。

  当好创新发展的排头兵。上海是资源短缺、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靠粗放式扩张难以为继,必须发挥科教和人才优势,走创新发展道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是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抓手,是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强大动力;上海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上海还强调必须把自主创新融入全市各方面、各领域和各项工作中,使创新真正成为上海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论述坚定了上海率先探索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

  当好绿色发展的排头兵。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到上海工作后又把这种理念运用到特大城市建设之中,强调产业发展做“加法”,能源资源能耗做“减法”,生态环境保护要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面对日益紧张的环境状况,习近平同志掷地有声地说:“我们没有任何别的选择,只有坚持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当人们连喝自来水都遇到了麻烦,这样搞出来的GDP到底有多大的用场?”出路只有一条: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实际举措,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当好协调发展的排头兵。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对于现代化大都市来说,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早在2007年5月的一次调研中,习近平同志就使用了“文化软实力”概念,指出经济中心城市的魂与根来自文化。这里的文化首先是指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习近平同志指出:“革命传统是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人心、激励向上的一种精神动力。”他号召大家一起来弘扬鲁迅精神,他饱含深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受鲁迅文化熏陶出来的。”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后面加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鼓励全市人民以更加开放、包容、谦虚的心态吸收借鉴百家之长,向国外城市学习也向国内先进地区学习,借鉴国际化传播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③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人民满意是最高标准

  “心无百姓莫为官”。习近平同志引用古人的这句话来说明一个道理: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许多有作为的官员无不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作为共产党的干部,心中更应始终装着百姓的冷暖,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从政的根本,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绩。发展的目的是让群众得实惠、分享改革的红利,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几个数据。他推心置腹地告诉大家:“基层百姓有几个真正关心GDP的?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能不能每年有增收,是不是在社保方面有改善,跟他们息息相关的利益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这段话朴实无华,却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揭示了发展的最终目的以及衡量发展成效的最高标准。

  服务好群众,要走到群众中去。在上海工作的七个多月里,习近平同志的足迹遍及当时上海的19个区县,基层、一线是他始终关注的重点,与普通群众面对面交流是不变的主题。他要求干部必须认真对待群众的“上访”,还要主动“下访”,走到群众中间、倾听他们的呼声、解决他们的难题。习近平同志说:“我们各级干部是为了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而配备的。就是要往矛盾里走,往问题里走,要解决矛盾、解决问题。下访不要看得那么难,要‘敢下’。”不仅要“敢下”,而且要“真下”,不能搞形式、走过场。

  服务好群众,要能做善做小事。习近平同志经常引用郑板桥的诗“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他看来,群众反映的困难,很多时候都是小事,但如果我们有关部门和干部处理好了,对于一个居民、一个家庭来说就是解决了大问题。把就学、就医、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好,才能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改革发展的成就,巩固好党的执政基础。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既要坚持从小事抓起,办好每件具体实事,又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在解决深层次问题上下功夫,努力找到符合国情市情、长效管用的好办法。也就是说要由“小”见“大”,分析具体问题产生的共性原因,在制度和政策层面进行化解。

  服务好群众,要饱含真情真意。自古以来,人们常把官员称作“父母官”,要“爱民如子”。习近平同志则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有了这份真挚情感,看见老百姓遇到困难时就会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习近平同志以亲身实践、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践行了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为上海党员干部树立了看齐的标杆。

  ④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继续创造新辉煌

  学习《习近平上海足迹》会有一个强烈的印象,这就是习近平同志15年前在上海的许多提法做法竟如此“亲切”,因为它们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得到更系统的发展和升华。从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可以看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从四个“更加注重”、推进一体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可以看到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从重视革命文化、城市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看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从服务群众、改善民生,可以看到人民至上、初心使命。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习近平同志在上海等地的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一环,其中展现的思维方法、精神品质和领导风范是一以贯之的。

  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后,继续关心上海的发展,希望上海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上海,出席重大活动、考察指导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交办重大任务、赋予重大使命,为上海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掀开了新时代上海接续奋斗、再创奇迹的新篇章。上海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砥砺前行、守正创新,开创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成功开启了向着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上海提出了努力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排头兵的新目标。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为全球城市治理贡献更多来自中国的方案和智慧。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1日 06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