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用积极情感教育助推乡村振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用积极情感教育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7-19 04:5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视角】

  作者:侯晶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

  编者按

  在乡村振兴中,教育承担着重要使命。如何为乡村振兴培养出“懂技术、有文化、能管理、善经营、具有开拓精神、敢想敢干”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乡村基础教育各有不同的任务和方法。以往我们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上多注重知识技能教育,本文认为要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其在助推乡村人才学得好、留得住、干得出彩方面也具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用积极情感教育助推乡村振兴

  扬州大学学生志愿者在高邮市菱塘回民实验小学与小学生在操场上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庄文斌摄/光明图片

用积极情感教育助推乡村振兴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特殊教育学校组织师生到观音洞镇槽坝小学送教,教小学生学习陶艺文化知识,助力乡村教育的振兴。杨斌摄/光明图片

  1.防挫耐挫助力“学得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乡村振兴需要培养一大批“懂技术、有文化”的人才,这一培养直接关涉的是知识技能学习,而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有自信、乐观、专注等积极情感,则可以为技术和文化学习注入强大的动力。

  作为未来的乡村建设主力军,乡村青少年从小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的广阔怀抱里游戏成长,其生活经验易于养成喜动厌静的习惯。同时,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在对家庭阶层与儿童精致语言编码习得的研究中发现,生命早期不同的家庭教育对于学校教育的准备程度各异。可以说,以上两项关键先赋因素均不利于广大乡村青少年对接以精致语言编码和多数课程要求安静专注作业为总体特征的学校教育。加之祖辈父辈在学习指导、成长陪伴等方面相对缺乏,使乡村儿童在基础教育初始阶段即面临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的不平等状态,不利于充分发挥自身学习潜能。日积月累,及至义务教育中后期,很多乡村学生遭遇学习困境,感到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有些乡村初中甚至出现了“初一三个班、初二两个班、初三一个班”的辍学现象。

  对此,乡村教师应尽早帮助学生培养能动能静、较为专注的学习情绪状态,在课堂上可选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优质线上教学资源,借助内容丰富、富于美感、深入浅出的云端音视频课件,调动起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同时使教师能腾出时间个别辅导学生,提高并维持其学习的积极性,尽量减少他们出现学业挫折。

  对于那些遭遇学业困境的乡村学生,教师切忌将其视为“废柴”,也不能任学生简单归因为自身能力不济,进而形成学业无能感,而是要帮助他们形成肯定自己、自胜自强、乐观自信的学习态度,从而以耐挫的积极情感教育提升知识技能学习效果,形成知识技能学习与情感态度学习的双向促进。

  2.记得住乡愁引导“留得住”

  乡村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总体低于城市学生,而高等教育普及化使本科毕业已成为城市众多行业就业的基本学历门槛。很多农村青年成为在城市扎不了根,又不愿回乡的“夹心人”。这种“离乡向城”的情结导致了乡村空心化、乡土建设人才缺乏、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不佳等一系列发展问题。

  面对乡村一定程度的空心化和凋敝现象,乡村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城乡差异以及乡村目前总体落后于城市的客观现实,以记得住乡愁、注重建构乡土情感认同教育来进行破解。道德与法治、历史课等学科应系统做好相关课程设计与教学,教导乡村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乡促城、以农补工,确保我国当时的国防工业等行业尽快追赶国际水平;理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有何探索突破,近年来建设新农村取得的成绩;着重领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党中央为何以人民情怀第一时间提出交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以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绿色发展理念确保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这样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教育能培养乡村学生的家国情怀,助其知晓并认同兴农就是兴国,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是农村当代有为青年的光荣选择。使他们产生对乡土的深厚情感认同、对家乡的热爱与责任感、对乡村振兴事业的历史使命感,以及作为家乡振兴生力军的自豪感。而这些情感素养,会使留在乡村、扎根乡土、积极献身乡村振兴事业成为更多乡村新一代的自觉选择,而不是不得已或退而求其次的谋生之道。对于乡村振兴的正确态度、情感认同,会激发出乡村新一代巨大的创造能量和乡村发展不竭的内生动力。

  3.情绪与情感教育赋能“干得出彩”

  “能管理、善经营”“具有开拓精神、敢想敢干”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其情感教育特质是善于与人交流的良好情感能力以及不惧未知、勇于创业的情感韧性。鉴于此,基础教育中语文课、品德课、劳动课尤其应该善用教学中丰富的人际交往机会,重视落实培育乡村振兴人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情绪情感觉知-交流-管理以及体谅理解、友善商谈等人际交往素养,不惧失败、愈挫愈勇、胆大心细、虚心、不耻求教、乐于创新等创业创新素养,都应尽可能融入每门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融入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乡村教师应从未来性和现实性出发,以立德树人的教育情怀摆脱唯分数、唯升学的桎梏,热情鼓励、耐心指导学生做中学、错中学,使情理交融的学校生活成为乡村振兴人才后备军坚韧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预演。

  乡村基础学校做好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之一。在这方面,许多国家都因地制宜地设计实施了乡村教师涵育制度,在我国,乡村定向师范生制度对城乡师资均衡化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定向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突破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唯理性“经济人”心态,适当加强情感教育能力培育,使他们对社会上长期以来存在的对乡村的负面刻板印象形成批判性认知,建构良好的振兴乡村情感认同,生成以教育服务乡村的职业自豪感。

  此外,富于积极情感意蕴的乡土教育课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宜在问需于乡村学生的基础上,建构包括课程专家、乡村教师在内的乡村振兴情感教育专项学习,做好现有课程相关教材资源整合、配套教学资料开发等系统工程,助力广大在岗乡村教师。

  振兴乡村,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现代化,必将是赓续努力的过程。任何时候都不能歇脚松劲、不思进取,不能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而要不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年少者的心灵更富于吸收力。面向广大农村青少年的良好积极情感教育,有助于持续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振兴与建设人才,保证大量人才自觉高效地投身于兴乡强国的伟大事业之中。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9日 15版)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