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青海:铺展幸福生态画卷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青海:铺展幸福生态画卷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8-08 04:3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跨越】

  光明日报记者 万玛加 王雯静

  八月的青海风景如画,三江源头莽莽苍翠,昆仑山下茵茵草场,青海湖畔滚滚澄碧,神秘的可可西里,沸腾的柴达木,喧闹的河湟谷地……青海72万多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涌动着喜悦和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青海考察调研、两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青海发展擘画蓝图、指明方向。十年来,青海各族儿女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聚力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屏障,共创美好生活,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青海:铺展幸福生态画卷

海湖体育中心已成为西宁市的地标建筑。黎晓刚摄/光明图片

青海:铺展幸福生态画卷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藏野驴。樊尚珍摄/光明图片

青海:铺展幸福生态画卷

西宁湟水湿地公园。黎晓刚摄/光明图片

  1.生态优先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夏日的黄河源头,绿草如毯、平湖如镜,风吹草低见牛羊,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生态管护员索索,攀上海拔4610米的牛头碑,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

  “我家就在山下,巡山望湖,观察野生动物早就成为我的日常了。”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像索索这样的生态管护员已有1.72万名。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每年向下游输送清洁水逾600亿立方米,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

  十年来,青海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设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建设“生命通道”,为普氏原羚安全迁徙保驾护航;封湖育鱼、增殖放流,守护青海湖“水-鸟-鱼”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植树造林、禁牧减畜、退牧还草、光伏治沙,积极保护绿色生态资源;关闭祁连山八一冰川景区,减少人为干预……

  如今,大美青海铺展幸福生态画卷:2万多名生态管护员守护着“三江之源”;藏羚羊由最低时不足3万只增加到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2800多只;青海湖鸟类由189种增加到228种;2021年新增国土绿化面积515.2万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95%,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为100%。

  目前,青海省正在全国率先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已经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正式获批,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2.因地制宜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6月25日,青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35天的全清洁能源供电,这是青海第6次开展全清洁能源供电实践。自2017年以来,青海已连续5年成功开展绿电活动,不断刷新全清洁能源供电纪录。

  如今,依托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青海清洁能源建设跑出加速度。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电力装机中清洁能源占比90.83%、新能源占比61.36%,持续保持全国最高比例。源源不断的绿电远送其他省份,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青海力量。

  十年来,青海把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和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作为发展方向,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愈加清晰。

  在政策激励和支持下,一批自主技术国际领先的“专精特新”企业在青海大地涌现。国内首个万吨级碳纤维基地投产,光伏、锂电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全国每生产3块锂电池,就有一块来自西宁。察尔汗盐湖开展精细化勘探、综合利用技术攻关,近100项课题研究正紧锣密鼓进行。2021年生产钾肥502万吨,满足全国需求量的一半。

  突出青海特色,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旅游品牌,推出精品旅游线路200条,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都在20%以上。

  立足“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优势,认证绿色有机草原面积9000万亩,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体系覆盖39个县域。全省牦牛藏羊质量安全可追溯规模超过400万头(只),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已达925个。2021年,青海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54.7%。

  3.民族和谐 共建大美青海

  “从山上搬下来六年了,如今我们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睡上了电热炕,烧上了天然气,还都有自己的产业。”海东市互助县班彦村土族村民李生宝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从草原到城市,从三江源到格尔木,十年来,我们全村都由牧民变市民了。”格尔木市长江源村的藏族村民申格,感慨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们社区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各民族之间手拉手、心连心,和谐互助,感情别提多好了!”西宁市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居民刘华华幸福满满。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42个贫困县陆续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了历史性解决。2021年,青海脱贫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3%,高于全省农牧民收入增幅2.1个百分点。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青海坚持把财政支出的75%以上投入民生,用坚实保障托起各族群众的和谐家园: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惠及150万人次,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累计组建46个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全省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3.97岁,完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28.93万套……

  如今,青海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全省8个市(州)已全部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社区“石榴籽家园”110个,成立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青海在去年39个乡镇、225个村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基础上,今年再选取200个村开展试点建设,在乡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共投入22.98亿元,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各族群众共享幸福生活。

  【2012】

  ●地区生产总值1528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26839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36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94元

  ●铁路营业里程1856公里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148公里

  【2021】

  ●地区生产总值3347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56398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45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04元

  ●铁路营业里程2854公里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503公里

  数据来源:青海省统计局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08日 05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